1、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中国近代某类企业发展示意图
(1)从图2中 A、B、C三个发展阶段中任意提取两个阶段,指出该类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把图2中的D段曲线图用黑色签字笔绘制出来。(2分)
参考答案:
(1)【示例一】A段。特征: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分)
原因:西方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利润刺激。(3分)
【示例二】B段。特征: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分)
原因: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分)
【示例三】C段。特征: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2分)
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地推动;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分。答出两点即可)
(2)作图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段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段是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结合所学知识就可知三个阶段企业发展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工业发展阶段的熟悉程度和动手作图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退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更快的发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民族工业遭受了沉重打击;所以在画图中要注意这两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 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所,五脏已瘵(zhà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主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言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梁启超《新民说》(1902-1906)
材料三 “五讲四美”活动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家干部一定要在这个活动中做全国人民的表率。
——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1982年2月18日)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1)材料一反映的理想人格体现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文化建设的两个文件在内容上明显不同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加强文化建设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1)哲学思想:理学。(2分)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加强个人修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增强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为理想不懈追求;有利于和谐意识的形成,注重人与自然、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4分)
(2)观点: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质。(2分)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的传入;戊戌变法的失败。(4分)
(3)原因:前者针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拨乱反正容易出现的思想误区而突出“五讲四美”;后者针对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的文化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而突出“文化兴国”。(4分)
认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不同的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升国民素质,加强国际竞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4分)
本题解析:(1)周敦颐是宋代理学大师,其以莲花特征比拟做人的高尚品格,即要抵制各种诱惑与欲望;结合所学可直接归纳出程朱理学的积极影响,即重视主观意志,加强个人修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增强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为理想不懈追求;有利于和谐意识的形成,注重人与自然、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2)从材料二中可直接归纳出梁启超的观点是: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质;结合维新变法兴起的原因可知梁启超提出此种观点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的传入;戊戌变法的失败。(3)依据材料三两份文件来源的时间特征“1982年和2011年”可联想到二者出现的时代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即前者针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拨乱反正容易出现的思想误区而突出“五讲四美”;后者针对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的文化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而突出“文化兴国”;综合材料可直接得出如下启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不同的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升国民素质,加强国际竞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于丹论语心得》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6分)
材料二
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材料三中荀子提出“舟水之喻”体现了他继承发扬了怎样的儒家思想?(6分)
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2)“民贵君轻”的观点。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尼克松曾感叹:“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他所说的“改变世界”应指
A.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标志着冷战时代终结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被国际社会孤立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反映的是尼克松访华的历史。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缓和化。中美的接近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故选A。BC项本身说法错误;D项说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张学良说,我的祖辈清末从山东闯关东到东北,从我父辈以上几代没有一个好好地死在床上,大多是死于非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张学良前辈参加太平军战死沙场
B.清末民初政局动荡,生逢乱世性命难保
C.抗战爆发遭日军屠杀
D.辽沈战役英勇牺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材料中的“清末”“几代”等信息表明事情发生在清末民初,“死于非命”说明当时政局动荡;综合上述信息可选择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