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那一个同学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
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中,A B C三项均是重要的因素,但只有D项才是根本原因,因此答案选D项。
点评:根本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这是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趋向统计年鉴》的两组数据
第一表? 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

第二表? 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统计表
年份
| 发达国家间贸易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
|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
1965
| 59.0
| 32.5
| 3.8
|
1970
| 62.1
| 30.6
| 3.3
|
1975
| 46.6
| 38.4
| 7.2
|
1980
| 44.8
| 39.0
| 9.0
|
1985
| 50.8
| 35.3
| 9.0
|
1990
| 55.3
| 33.4
| 9.6
|
1995
| 47.0
| 37.7
| 14.1
|
(注:总数不足100归因于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国家未被区分,有误差。)
材料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事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的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
材料三?中国当代学者王加丰在《反现代化——全球化思潮产生的原因》一文说:“从整体看,500多年来世界现代化——全球化高歌猛进……(但)它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至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才是这个过程的佼佼者……仅从20世纪后期以来,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各种新的反现代化——全球化力量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反现代化——全球化往往相当于反对不平等的世界分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两表,概括分析二十世纪后半期世界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3分)
(2)阅读材料二、三,分析对比东西方学者对经济全球化认识的异同点。(4分)
(3)请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二战以来的历史知识,就“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化”自拟观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8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1)世界贸易总额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贸易额也在不断提升。(3分)
(2)相同点: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都认为全球化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同点:西方学者认为全球化有利于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但在分配方面缺乏全球调节机制;东方学者认为分工的前提就是不合理的。
(3)范例:
(观点:)人类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纠正其缺陷。
(论证:)①二战以来,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交流频繁,贸易额不断扩大,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但是东西方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占据主导、优先地位,因而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③二战后在应对全球化方面,人类已经成立了多个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等,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已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现有的国际组织在全面平衡国际分工和分配上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
(结论:)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过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为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题解析:(1)有材料一的表一可知世界贸易总额不断提高;由表二可知发达国家间贸易额不断增长,可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睁居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额虽然总体上占的比例比较小,但是增长还是比较快的。
(2)两则材料都认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也都一分为二的谈了对全球化的认识。由材料二中“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事实,”““从整体看,500多年来世界现代化——全球化高歌猛进……(但)它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可知。关于不同点,材料二中认为总的来说全球化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材料三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反现代化——全球化往往相当于反对不平等的世界分工。”可知东方学者认为分工的前提就是不合理的。
(3)首次论点要正确,人类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纠正其缺陷。关于论据可以从1、二战以来,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交流频繁,贸易额不断扩大的现状谈必要性;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3、二战后在应对全球化方面,人类已经成立了多个国际组织的现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已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现有的国际组织在全面平衡国际分工和分配上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国民党统治后期,导致我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有 ( )。
①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
②自身技术力量的薄弱
③官僚资本的极力压迫
④美国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限制了民族工业的原料来源,②属于民族工业与生俱来的弱点,③和④限制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国内市场,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学者说:每一次人类文化的交流,都会带来一次文化发展的机遇。比如说,我们遇到了印度佛教就是一个很大的幸运。以下事例不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有
A.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B.程朱理学的创立
C.吴道子创作《送子天王图》
D.敦煌莫高窟的兴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问题为“不能印证”,“天人感应”学说来自战国时期阴阳家的思想,而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为东汉时期,所以正确答案为A。B程朱理学吸收了佛教的思想。佛教的传入,促进了我国绘画艺术、雕刻艺术的发展,C、D可以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98年11月后,我国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的产生主要是通过
A 政府直接任命 B 个人行贿获取 C 民众直接选举 D 民众轮流当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首先就是要实现在最基层的干部中实现民主选举,故只可能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