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 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 “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 “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
?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
2、判断题 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3、判断题 俄国、日本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俄国、日本
[? ]
A.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4、判断题 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需要
B.汉族地主的建议
C.巩固统治的需要
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5、判断题 (15分)历史选作题(每题15分,在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作选答的题号。如果多作,则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务必若写清题号)
小题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孝文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回味降融。”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教徙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雪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合材科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改革在策略上的特点。(9分)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6分)
小题2:【选修4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用革命的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是同盟会的基本主张。同盟会刚成立时,就确
定了组织国民军的规划,预拟了军政府的宣言。虽然在实践中,同盟会会员们对于如何进行武装斗争渐渐地有了不同的看法,但是,总的说来,当时凡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人都一致认为:要使中国摆脱受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瓜分的命运,独立强盛起来,就必须推翻清朝政府,
而要推翻清朝统治,只有实行武装斗争,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非暴力就是以积极的形式来对待一切生命的善良意志。非暴力就
是纯粹我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读到过它。”……“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意味着以人的全部心灵来反对专制者的意志。只要在这种人类法则指导下进行斗争,哪怕一个人也能反抗非正义帝国的全部权利。”
——一摘自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什么不同?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概括上述两种主张的共同本质,分别指出这两种主张对本国带来的积极影响。(7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