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旧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项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洋务派。
(2)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3)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 )
A.宣扬经学
B.批判儒家思想
C.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D.否定孔子的权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借考证“新”学之伪来动摇封建的正统思想,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不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评价下列人物中谁的思想?
[?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陈独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王道政治使大原。”-------陈独秀
(1)“三纲之说”和“王道政治”具体指什么而言?(2分)结合时代背景,可以推测出陈独秀对儒学持何种态度?(1分)请说明你的理由(1分)。
材料二:惟自共和以来,百神废祀,乃至上帝不报本,孔子停丁祭。天坛鞠为茂草,文庙付之榛荆。……礼坏乐崩……呜呼,中国数千年以来未闻有此大变也。
——康有为
(2)近代“共和”是什么时候开始的?(1分)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1分)该文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心情?(1分)
材料三:“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陈独秀
(3)“维新”和“帝制”分别是指什么?(1分)从材料可以看出陈独秀在思索什么? (1分)有何行动?(1分)
参考答案:(1)“三纲之说”指“三纲五常”或儒家的伦理道德(1分),“王道政治”是指“仁政”或“封建专制统治”(1分),反对(1分),陈独秀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反对君主专制。(1分)
(2)1912年(1分),儒教遭到破坏、要恢复旧制(1分),对时局的变迁感到无奈(1分)。
(3)戊戌变法(1分)和袁世凯复辟(1分),如何唤醒国民(其它言之成理都行1分),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分)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即可得出结论。
(2)康有为仍然坚持自己的君主立宪制观点,反对共和。
(3)从“国民若观对岸之火”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思索。为了唤醒国民,他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君主顺时势而立宪法者,则其君安荣,其国宁息……君主不肯立宪,民迫而自立,遂变为民主立宪者,如法国及南美洲诸国是也。……特今日而立之,则国民之蒙福更早……苟真有爱君爱国心者,不可不熟察鄙言也。
——摘自梁启超著《立宪法议》(1901年)
材料二:……现在民国的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宪法者……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国家宪法良,则国强,宪法不良,则国弱。……三权为欧美所需要,故三权风行欧美;五权为中国所需要,故独有于中国。……把全国的宪法分作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个权,每个权都是独立的……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
——摘自《孙中山全集》
(1)结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关于”宪政“思想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史实谈谈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的”五权分立“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同: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传入的产物。
异: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认为民权有助于限制君权和官吏权力,是宪法良好实行的保障;顺势立宪可以遏制革命,缓解社会矛盾,稳定清王朝统治。
孙中山认为主张主权在民,建立共和国;宪法是民权的保障,宪法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强大与否;主张实行五权分立。
(2)前期,预备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骗局暴露,促使立宪派分化,部分人转向革,清廷孤立,加速了武昌起义的胜利;后期,破坏革命,革命中的立宪派乘机向革命派进攻,帮助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
(3)孙中山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政治精华中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融入西方的三权分立学,形成了”五权分立“方案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民主政治建设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经验,必须在结合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