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右图是画家古元的作品《鞍山钢铁厂的修复》,参加1954年第一届全国版画展和新中国版画巡展,这幅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①我国“一五计划”的实施?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③全行业公私合营?④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辛亥革命后,一种新的服装款式开始在中国出现并流行起来,这种服装款式应该是:
A.中山装
B.长袍
C.西装
D.旗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所给的时间“辛亥革命后”且是一种新款式,因为中山装为孙中山所设计的一种款式,所以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流行,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近代人们穿着的变化: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进入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有教养的象征。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西欧—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是条件限定型选择题,根据题干说明基本上可确定为“总—分—分”格式,即“后者”一定从属于“前者”。光荣革命后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相继通过的《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排除B;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经过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的国度,从20年代中期起,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C。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三大战役是二战后不同战场的转折点,是并列关系,排除D。故本题选A。欧元是西欧一体化的经济体现,而西欧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局部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明、清王朝在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实行“改土归流”,但实施地区有限,西南大部份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年间将很多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设为流官。改土归流后,在原土司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
材料二: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为缔造祖国的历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使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西南地区的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读材料一,归纳明清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政策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改土归流”政策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2)试述新中国的民族政策。举出建国以后到1966年西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两例。
参考答案:(1)①同: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异:明朝改土归流限于个别地区,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②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
②符合题意的事例即可
本题解析:借助中国古代和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的相关史实。考察学生的历史识记和再现的能力。
①题:根据材料仔细阅读进行比较,便可获取正确答案,再根据相关史实回答影响。
②题:根据课本的知识,即可组织正确答案要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上海市政府出台一项措施,“具体规定是每四周上映国营片、苏联片各百分之廿五,大部分影院上映的英美片每四周不能超过百分之廿五,其余时间则上映私营国产片”。这一项措施
A.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体现
B.出台于50年代初期
C.出台于80年代初期
D.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和所学知识可知,国营影片与苏联影片并重,说明中苏关系当时还很好,所以只有50年代初期,以后直到苏联解体中苏关系都很不正常,不可能并重。允许欧美影片存在但却加以限制,说明当时还没有完全排斥西方,有私营的,说明还没有开始公私合营啊。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