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五)
2020-01-22 01:55:27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10分)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百度·百科 材料三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物质)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视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在“理”的存现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根据材料二,指出李贽对“理”的认识,并说明产生这一认识的经济因素。(6分) (2)请用同时代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提供佐证。(4分)
2、选择题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
3、选择题 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屈君而伸天”,其中,“天”是由儒者按儒家思想来解释的。这一思想的作用在于 A.使儒者取得了高于皇权的地位 B.使君主须尊“儒术”为正统 C.杜绝了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 D.使儒者丧失了学术独立性
|
4、选择题 《史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 )
①与董仲舒的观念相符 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 ④记载荒诞不经,缺乏科学精神
A.①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5、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思想共同之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
C.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D.都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