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巩固(2020年最新版)(十)
2020-08-06 02:18:34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休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存理去欲”中的“理”指的是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存理去欲”以及“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都是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天下稳定的目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家的根本出发点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中的话,即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3分)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观点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8分) (3)试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6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实行君主专制,即把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手中;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宣扬君权神授。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或者说反对君主专制(3分) (2)材料一中韩非子认为君主专制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安定;材料三种黄宗羲则认为在君主专制下,天下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安宁,君主专制是天下的大害。(4分) 差异的原因: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韩非子处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期,君主专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君主专制成为限制社会进步的枷锁。(4分) (3)①韩非子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地方分权和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成为秦统一后采取的政治措施的理论基础。②董仲舒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③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封建制度的质疑和挑战,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的反封建斗争有着积极的影响。(6分)
本题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材料二中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君权神授”等主张,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材料三中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主张批判君主专制。 (2)首先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观点的差异,前者赞成君主专制,后者批判君主专制。再结合两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回答,韩非子处于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开始形成;黄宗羲处于明清之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3)注意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对上述三段材料中的思想观点分别展开评述,韩非子的观点在战国时期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成为秦统一后采取的治国思想;董仲舒的观点在汉代,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的需求,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的反封建斗争有着积极的影响。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对当今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属于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试题的命制一是侧重儒学发展的阶段性,二是各时期儒学演变的新内容及其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当时“实利主义的角逐”主要奉行的是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判断C符合,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而最迎合君主和时代要求的是法家思想,其法治观、集权观、改革观等思想更被秦国采纳,统一中国。其他三项不符,儒家“仁爱”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等思想都不符合当时统治的要求。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受到欢迎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下列思想主张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①“见贤思齐” ②“道不同不相为谋”
③“因材施教” ④“天人感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道不同不相为谋”指的是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不符合和谐的观点,所以②排除,“天人感应”指的是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④排除,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