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巩固(2020年最新版)(九)
2020-08-06 02:18:34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
2、选择题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休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
3、综合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中的话,即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3分)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观点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8分) (3)试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6分)
4、选择题 “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当时“实利主义的角逐”主要奉行的是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
|
5、选择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下列思想主张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①“见贤思齐” ②“道不同不相为谋”
③“因材施教” ④“天人感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