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线测试(2020年最新版)(六)
2020-08-06 02:20:40 【

1、判断题  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本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加尔文改革的核心主张是“先定论”,“选民”能获得上帝的拯救,而“弃民”注定沉沦。“选民”和“弃民”的标志就是能否发财致富。这种理论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主张“爱人如己,崇尚和平”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即无差别的爱人和反对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这符合“爱人如己,崇尚和平”含义,答案选C,A B D三家学派的突出观点与此不符。
点评:墨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其代表了刚刚兴起的平民阶级(自耕农阶层)的利益因而拥有较为坚实的基础。同时墨家主张注重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发明创造,从而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三?“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四 (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
——《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五?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思想理念?根据材料二、三、四简述该理念的内容。这一理念有何现实意义? (9分)
(2)上述理念在明清时期被进步思想家继承并发展,试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并作简要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理念:“以民为本”(或民本思想),民众是立国的根本。(3分)内容:关心民众的疾苦;不要过度掠夺民众;根据民意任用贤人;取信于民。(5分)意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1分)
(2)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强烈冲击,并给后世以深刻启迪。(6分)


本题解析:(1)概述材料一的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或“民本理念”;结合材料二、三、四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即材料二主张不要过度掠夺民主,即 “轻徭薄赋”;材料三,根据民意使用贤人;材料四,取信于民;“民本”理念的现实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①有助于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②解决“民生”问题;③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群众需求。(2)本题属于开放式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找出他们当中的“民本”思想内涵,并作出简要评析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本”思想的理解。解题时一要准确地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要联系教材中的“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加以验证。就“民本”思想的内容而言,它有多种表现,材料二、三、四即是代表,同时也对解决中国目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民生问题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古曰世异则事异。”
材料五?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六?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七?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至材料四,分别指出其所代表的学派并简要概括材料观点。(4分)
(2)材料五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分)
(3)据材料六、七和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贯通事理途径有何差异。(4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2分)


参考答案:(12分)
(1)学派及观点:材料一墨家,主张兼爱非功;材料二儒家,主张民贵君轻;
材料三道家,主张对立统一;材料四法家,主张依时而变。(4分)
(2)内涵:儒家伦理道德;(1分)
关系:对立。(1分)
(3)差异:程、朱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2分)
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心中良知。(2分)
(4)可取的:①责任意识,鼓舞胸怀天下。
②崇尚道德,强调自我约束。(任一点给1分)
不可取:①纲常严苛,维系专制统治;
②压制欲求,轻视个体权利;(任一点给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至200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统计表

年份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949年
117000
0.029%
1998年
3400000
5%
2002年
17000000
15%
2008年
20210000
23.3%
上表说明
A.1949—1998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平均增长率最快的时期
B.1998—2002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年平均人数增长最快的时期
C.2002—2008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年平均人数增长最快的时期
D.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每年增长近0.5%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49—1998年增长率尽管从0.029%增长到5%,但是中间是大约50年的时间,所以不是平均增长率最快的时期,相反1998—2002年中间4年的时间,增长率由5%增长到15%,是最快的,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国的..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