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符合题意,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有利于少数民族从经济上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不对,这是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C不对,属于政治范畴;D不对,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点评: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生产工具标志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D。
点评: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行县制
D.连坐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加强对基层管理”的限定语,商鞅变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这样就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为征收赋役创造条件,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故与之相符的是连坐法。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商鞅变法的特点:①商鞅变法以 “农战”和“法治” 为核心内容。②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③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泰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以此强化统治。?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摘自中文百科在线?
材料三 鲜卑“后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至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才把原来的部落宗主制扬弃了,改用汉法,仿周官遗意,设立三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摘自新华网
(1)材料一、三分别反映了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两者在行政管理方式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
(2)材料三与材料二体现在行政体制方面具有怎样的关系?两者在政治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
? ?
参考答案:(1)内容: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三长制(或设立三长)。共同点:以地域为单位;运用户籍手段。(或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2)关系:继承与发展。共同作用:都打击了旧的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3)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推动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出现的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明治维新
C.辛亥革命
D.甲午战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