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
道题:谈谈商鞅变法的背景。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
B.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
C.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
D.战国时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一《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材料四?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政治改革在作用方面的共同点。(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所产生的影响。从中你得出了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1分)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1分)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分)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每点2分,任答一点)
(3)影响: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1分)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1分)启示: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法治与德治并重;国家持续发展需要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每点2分,任答一点)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二,中可直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方面的具体举措,即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其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因在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即: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结合材料内容能够总结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政治举措其共同作用是: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3)材料四文字内容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双重影响,即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由此可以得出启示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法治与德治并重;国家持续发展需要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点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时新课标高考高考对选修内容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到三次重大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贡献,王安石变法侧重于其对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科举的积极影响方面。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A.民族的融合
B.北方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斯大林在《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一文中写到: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说:“十分之九 ?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高喊:‘罗马教廷该死!’”材料主要体现了?
[? ]
A.德国只有少数人反对罗马教廷 ?
B.德国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较为缓和 ?
C.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
D.德国绝大多数人反对路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都加速封建化进程④都有利封建统治的巩固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