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生前事迹感动了社会。沈浩生前工作的小岗村,因为当年18位村民印下红手印的契约(见图)而被称作“中国第一村”。这份契约见证了他们在1978年就开始尝试

A.农村合作社
B.公私合营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表二?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关于表二所反映的趋势特征的成因,最正确的是?
①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影响?②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③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
④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
A.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国外媒体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主要是因为它
[? ]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B.实现了土地私有向集体所有的转变
C.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D.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说明:上图为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材料二 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比较图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知1952~1983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但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8分)
A.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B.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分析促成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参考答案:(1)时期Ⅰ(1953~1957年)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4分) 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为发展奠定基础;国家实现独立自主,为发展提供保障。(4分)
时期Ⅱ(1959~1965年)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分)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4分)
(2)变化: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4分)原因: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6分)
(3)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或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或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4分)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挑战。(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