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强化练习(2020年练习版)(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比较、分析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A“市署”机构的建立 ,是商业管理机构,这种管理机构基本从商周以来就一直存在,排除A;C.“交子”的出现 ,纸币交子出现在四川,并不是丝绸之路或者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排除C;明朝以前早就存在官营制度,排除D。综上,ACD均与史实相悖,所以,正确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由此可见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的意思是农民们很注意去掉草根、积肥、造肥和施肥,并且认为施肥是农民应该作的,“去掉草根、积肥、造肥和施肥”就是典型的精耕细作。所以本题的主旨是在强调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农民社会地位低下等其他选项的信息在材料中是没有体现出来的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22分)农作物物种的种植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与西域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中也促进了栽培作物的东传,大大增加了两汉时期的作物品种。两汉时期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多为果树和蔬菜。从引入作物的命名上,在唐以前引进的新作物中大多带有“胡。字。如胡麻,即是芝麻;胡瓜,即后世所称的黄瓜;还有胡蒜、胡椒、胡菜等。
——摘编自《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外来栽培作物的传播及其影响》
材料二 表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学名 | 别名(部分) | 原产地 | 传入途径 |
玉米 | 番麦 御麦 | 美洲 |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
甘薯 | 番薯 金薯 | 美洲 | 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
马铃薯 | 洋番薯 荷兰薯 土豆 | 美洲 | 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中国大陆 |
年度 | 人口数(单位:人) |
乾隆十年(1745年) | 169,922,127 |
乾隆二十年(1755年) | 185,612,881 |
乾隆三十年(1765年) | 206,993,224 |
乾隆四十年(1775年) | 264,561,355 |
乾隆五十年(1785年) | 288,863,974 |
参考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分)
(2)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是从海路传入中国大陆。(3分)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或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4分)
(3)影响:缓解了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粮食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4分)
走势:种植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2分)
(4)区域之间的交流;政府的推广;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科技的进步。(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对材料的分析,结合材料“两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与西域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中也促进了栽培作物的东传,大大增加了两汉时期的作物品种。……”归纳其条件。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对材料二的表格内容进行分析,注意其产地、传播途径、名称的特点,结合材料的时间“17世纪”并联系所学这一时期中外之间的交往及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归纳答案。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首先分析材料“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及材料中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变化特点进行回答。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回答时首先要梳理一下五个材料的内容,并结合以上几个问题,然后联系所学,从政府的作用、交往的途径、科技的进步、交往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商业的发展?中外之间的交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