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2015年安徽文科综合历史考试说明-考试大纲(三)
2015-05-02 12:09: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史实

结论

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2013北京文综卷)

答案:C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史学方法论,即考生通过具体史实推导正确历史结论的逻辑能力。A项不能断定此后完全取代雕版印刷术;B项不能断定唐代普遍实行坊市制度;D项无法得出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的结论;C项史实充实,可得出相应的结论。

 

    【例18】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全国文章总量、访问量最大的历史教学网站。

5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

答案:C

说明:1995年世界各国、各地区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与1965年相比,亚洲国家、日本等明显增加,其他工业国、非洲发展中国家减少。这种变化说明,世界贸易逐渐转移到亚洲发展中国家,反映了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图中看不出关贸总协定对世界贸易秩序的作用;首先新技术革命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图中看美国所占份额没有变化;两幅图都反映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故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全国文章总量、访问量最大的历史教学网站。

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3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1

答案要点: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正确解读历史地图,明确命题前立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通过读图,比较汉唐两朝地方行政制度,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论述。如:东汉十四州大多在北方(黄河流域),说明国家统治重心在北方;唐朝十五道在南北方分布均衡,说明南方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两地图反映了汉唐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如:汉代州与唐代道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考生还可从相关地方制度的传承、历史归宿、历史影响等角度作拓展性回答。如: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 所辖变化不大,表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又如:吐蕃、南诏、流求等行政区划没出现在汉代,表明从汉到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强等等。

    【例2】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6分)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4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8分)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3年北京文综卷)

答案要点:

1)特点: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

     历史状况: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文化发展相对多元。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

2)阶段和理由:(示例)

     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

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历史条件: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示例1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

     示例2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

     示例3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

说明:本题以时间为切入点,以计时――――记时―――纪史为主线,从微观到宏观建构起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历史情境,体现了人类社从分散到整体绵历史进程,综合考查考生调动力运用所学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2014年浙江文综卷)

答案要点: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15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考..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