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的贡献包括:
①设置台湾府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册封五世达赖
④册封五世班禅 ⑤平定葛尔丹叛 ⑥平定回部反动贵族叛乱 [???? ]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将各省解送之明代以后各书,逐一覆加检阅……务将诞妄字句,删毁净尽”,这段记载反映了
A.明朝时期专制主义的发展
B.清代加强了文化专制统治
C.明清时期重视文化事业进步
D.清朝文人创作态度严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意是要求对“明代以后各书”中的“诞妄字句”要“删毁净尽”,从文化上进行控制,从而有利于统治。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制度。(4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2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6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制度:分封制、郡县制。(4分)
趋势:中央集权制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政治制度的问题,可以从材料的出处来解决,材料一的第一个引文出自《左传》,所以这两种制度应该是商周时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二个引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应该是秦的政治制度。有关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的问题,需要从这些朝代的政治制度内容的变化来分析,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度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2)第二问,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首先可以依据材料内容来整理分析归纳,其次要依据教材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归纳。清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摇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亲世禄制
D.八股取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又称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主要实行于西汉和东汉时期;世亲世禄制,是先秦时期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根据题干关键词“唐宗”,符合题意的D。另外,材料信息是对八股取士的讽刺,因为明清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些科举文章完全套用古人思想,毫无新意,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11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市场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 上面有三处是错误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9分﹚
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关键是理解概念:史料??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史料解释??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评价: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所以,孟子的原话就是史料;对史料的解读就是史料解释;然后发表观点就是评价。(2)关键是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具体如下:
西周:分封制。
秦朝: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结果: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设立刺史(监察地方)。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