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的概念,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德刚所谓的“封建”阶段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因此A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虽然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可排除B;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C不合史实;“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材料说明
①当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②当时实行的分封制
③当时的社会是平等的、各有分工
④当时实行的宗法制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它带来了怎样的后果?(3分)
(2)据材料二,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其主要职能是什么?设置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3分)
参考答案:(1)解除统军将领的兵权,把他们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减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联系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解除统军将领的兵权,把他们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转运使管财政,最终导致枝弱外虚,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唐朝与元朝中书省的准确理解与区别,第二小问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即可,如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第三小问联系元朝建立之初的社会背景分析归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已学知识归纳即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将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第二小问主要从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基础,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一制度的突出特征。(8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图①中三省在运行中表现出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图②涉及的制度对专制王朝统治起了怎样的作用?(8分)
(3)材料三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哪一矛盾?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这一机构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特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和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郡县乡里等;根据所学知识: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中央:三公九卿;三公: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九卿:丞相之下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是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三公九卿和郡县官吏有皇帝任免,权利高度集中。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和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各自的只能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图②主要考察古代选官制度中的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3)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材料三是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这主要考察的是从秦朝以来就有的君相之间矛盾;材料四主要是说明军机处的设置的影响,在雍正时期,正式设置军机处,其有简速密专的特点,但是其仍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所以其设置主要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设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
A.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