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34分)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1)根据材料,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8分)
时期
| 人物
| 主张
|
6世纪
| 查士丁尼 (东罗马帝国皇帝)
| 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
13世纪
| 阿奎那 (意大利神学家)
| 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
|
17世纪 早期
| 格老修斯 (荷兰思想家)
| 自然法之母就是人性,社会交往的感情就产生于此,并非由于其他的缘故。
|
17世纪 晚期
| 洛克 (英国思想家)
| 自然法的内容是人们都有保护自身生命、健康、自由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如受到侵犯,就有报复、反抗的权利。
|
18世纪
| 卢梭 (法国思想家)
| 国家制定的法律起源于社会契约,它是人民公意的体现。实行这种法律也即实行人人平等。
|
(2)阅读上表,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各个阶段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12分)
清前期修订的《大清律》一直沿用到近代。该律法的特点是以官僚机构组织法和刑法为核心。其内容包括行刑、户律(田宅、婚姻等)、兵律(军政、邮驿等)、刑律(人命、盗贼、斗殴等)、工律(河防等)。在施行中,由地方行政机构行使判决权。1905年起,沈家本等人修订、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刑事诉讼律草案》等。新刑律采用西方近代刑法典的体例,取消了适用刑罚上的等级制度。民国初年,伍廷芳提出“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需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并其执法廉明与否。”他草拟的“宪纲大旨”包括保护基本人权等内容。在实践中,他坚决反对上海当局不通过法律程序随意捕捉人犯的行径,并推动中国第一次实行陪审团参与审判。他致力于普及现代法律观念,塑造司法新形象,并希望收回外国人在华的法律特权。
(3)结合所学,解读从清前期到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或:韩非子认为法律是专制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4分)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4分)
(2)第一种划分:6-13世纪、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17世纪晚期-18世纪。
第二种划分:6-13世纪、14-18世纪,或6-13世纪、17世纪-18世纪。
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2分)东罗马帝国为加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自然法。(2分)
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3分,本题总分不超过12分)
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分)
17-18世纪(或14-18世纪):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2分)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分)
(3)示例1:清前期,我国法律制度重视刑法和行政法,司法不独立,人们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是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的工具。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命沈家本等制定《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表明清政府已认识到民商法和司法程序的重要性;废除刑罚上的等级制度,开始接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伍廷芳等人主张司法独立和保障人权,重视法律程序,主张收回治外法权,反映了一个新兴的共和国想在世人面前树立一个文明、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形象的迫切愿望。上述材料表明,我国法律最初带有专制统治工具的色彩;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传播的逐渐深入,我国法律逐步接受了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人人平等、司法独立、重视司法程序等观念。
示例2: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清前期,我国法律制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无法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意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先进的技术,更在于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意识到再也不能维持原有的专制制度,开始实施新政,迈出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从法律内容、司法程序、法治意识等方面向西方学习。辛亥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内欲树立文明的形象,对外欲树立独立的形象,因此一些进步人士主张司法独立、保障人权和收回治外法权。总体来讲,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文明与富强,一些进步人士主动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示例3: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反映出西方法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法律内容上看,清前期以刑法和行政法为核心,清末新政编撰了民商法,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主张保障人权。从法律程序上看,清前期不重视法律程序,清末新政编撰了民事和刑事诉讼法,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也强调法律程序的重要性。从法律地位来看,清朝司法附属于行政权力,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则将司法独立视为文明的标志。从法律意识来看,清前期同罪不同罚,人们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清末新政则废除了刑法上的等级制度。总体来讲,近代以来,我国法律制度经历了由传统的中华法律体系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转变的历程;由于传统习惯等因素的限制,近代中国法治进程发展曲折、缓慢。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2)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阶段: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17-18世纪(或14-18世纪):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第二小问。
(3)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清末新政期间、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阐释。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
孔子主张:?
董仲舒主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4分)
朱熹:?
李贽:?
说明:?
(3)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2)朱熹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4分)
(3)儒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75年的全面整顿和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A.破除“两个凡是”
B.“批林批孔”
C.批判“四人帮”
D.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题,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是正确运用史实进行排除。破除“两个凡是”和批判“四人帮”不符合“全面整顿”;“批林批孔”两者均不符合。全面整顿的实质是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 swell 。”这一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应回答
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英文的含义是“谁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名言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即寻况,答案选D,A B 两项项没有此主张,C孟子主张 “君舟民水”和“民贵君轻”。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06年第10期《新华文摘》
材料二?当时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
?
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导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因素和为摆脱危机在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减灾和预防相结合。(2分)
(2)因素: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2分)
做法:直接救济;以工代赈。(2分)
(3)原因: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两点2分)
(4)认识: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任答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问材料反映了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的现象,这进一步造成供需之间的矛盾。做法结合罗斯福新政内容来回答。第三问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回答,第四问从对社会稳定等方面来说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作用,也可以从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