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请回答:
(l)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3分)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如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2分)
参考答案:(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2分)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2分)
(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1分)材料一:完全禁止;材料二:限制。(2分)
(3)人民富足;社会安定。(2分)消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2分)
(4)维护封建统治。(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可以看出,康熙帝海禁的目的是封锁台湾,此政策给沿海居民带来严重的灾难。(2)从材料二“此即海贼之薮也……”可以看出康熙帝此时的海禁政策的目的是清除海贼。材料二中明确指出,东洋可贸易,南洋不可。材料一禁止海外贸易。(3)南洋开海带来了经济的影响,出现家给人足的局面,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清朝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都是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的,分析类似的问题,都是要从这个角度回答。
点评:清朝海禁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其目的是不一样的,在收复台湾,统一祖国时,海禁是为了封锁台湾;在面对海贼的骚扰时,是为了清除海贼,总的来看,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国际政治与国家贸易” 某校学生社团组织以“国际政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试图从历史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和国家贸易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讨论问题一”的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试从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主要受到了哪个因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进行国际贸易;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的回报。原因: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大国的观念,秉承传统的对外友好政策。
(2)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
(3)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了更多的特权。
(4)工业革命或第二次工业革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明朝的“鱼鳞图册”
[? ]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政策是
[? ]
A.原始农业
B.重农抑商
C.工商食官
D.工商皆本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的后果是
A.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B.农民购买力低下,缩小商品销售市场
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反映了受“重农抑商”的影响,商人经商致富后仍大量购置田地,大量资本流向田地,这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扩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