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宋朝为消灭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三司使
B.设转运使
C.设通判监督知州
D.中央派文官担任司法人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要求熟知所列官职的职能及作用。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转运使则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运送中央,集中地方财权,消灭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D两项则集中了地方的行政权、司法权。故选B项。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类似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命令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职,成为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中朝逐渐居于核心地位,属于决策机构,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是为执行机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
材料二?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
材料三

图一?张家口北元贵族墓

图二?《农桑辑要》书影
材料四?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请回答:
(1)元朝初年,为什么会有汉法与旧俗之争?实质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概括元朝“遵用汉法”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元朝“遵用汉法”的史实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三、四,概括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图二、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双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活区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之争。
(2)建立都城,采用汉族官制,学习汉族的礼节,重视农业生产,采用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3)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由蒙古高原进入当时的中原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后,只有改变落后的“旧俗”,适应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才能巩固其统治。
(4)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桑为本的国策方针,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5)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农桑辑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
[?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