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严复与梁启超都是近代中国具有极大影响的宣传家,在维新变法时期,由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与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南北呼应,作为同业,他们二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仍然坚持君主立宪,走改良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极为恐惧。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认为中国需要循序渐进,而袁世凯当初的民国是比较符合梁启超理想的。所以民国初年他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但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扼杀了梁启超的政治理想,梁启超于是转向倒袁。而严复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固守自己的立宪主张,甚至在二十世纪初参加了为袁世凯复辟做鼓吹工作的“筹安会”。……在袁世凯帝制复辟发生之前,严复对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他曾致信梁启超说:“连日晤谈甚欢,引为平生快事。近年来,国家多故,朝野不宁,然治之之道,确如老弟所言,必先安内固本,尔后方克对外。”经过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等一连串重大变局之后,严复由于政治上的孤立,加“以肺疾缠绵,几于闭门谢客”,使他日益限于保守落伍,其间也自然关涉那些与他有过一定关系的人和事,而对梁启超的议论与评判尤多。晚年严复依然承认,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梁启超确实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他曾写道:“吾国自甲午、戊戌以来,变故为不少矣。而海内所奉为导师,以为趋向标准者,首屈康、梁师弟。顾众人视之,则以为福首,而自仆视之,则以为祸魁。……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与梁启超“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的重要史实。(6分)
(2)依据材料,指出严复对梁启超历史地位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际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甘地的遗产”的现实影响。(4分)
3、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材料二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是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的演说
材料三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1925年3月孙中山《致苏联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辞职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孙中山的辞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祸乱的根本”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在思想认识上有怎样的变化?孙中山的这一演说与中国共产党哪一次会议的主张基本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有何重大发展?试从主张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2010年3月25日,访日团一行应邀做客孙中山生前挚友梅屋庄吉的故居松本楼。据悉,孙中山在日本流亡期间,多次在松本楼与日本友人会餐。松本楼至今存放着孙中山先生和梅屋庄吉的大量来往书信的手稿、珍贵照片、纪录片等。其中纪录片中不可能看到的一段是
[? ]
A.摄于武昌起义前的纪录片?
B.摄于武昌起义后的纪录片
C.摄于北伐战争前的纪录片?
D.摄于北伐战争后的纪录片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前后,李鸿章在信函中多次论及对日本的认识:“日本……惟诸侯擅权,有似列国纷争。近撤各藩回京,实无图我之心。”“该国向非中国属国,究之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日本……精通中华文字,其甲兵较东岛各国差强。宜先通好,勿使西人倚为外府。”“今诚中外上下戮力同心,于储才、裕饷、选将、练兵、制器、造船之道,一一讲求,如越王勾践之卧薪尝胆,诸葛武侯之广益集思。一面则泰西诸国可交者,隐与联络,结为外援,俟一二十年后确有把握,然后举一最无礼之国,揭其罪状,布告同盟,用全力而挞伐之。”?
——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
材料二?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上奏朝廷,详细阐述了他对日本的新认识,奏云:“目前惟防日本为尤急,询属老成远见。该国近年改变旧制……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煤铁矿,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今虽勉强就范,而其深心积虑,觊觎我物产人民之丰盛,冀悻我兵船利器之未齐。将来稍予间隙,恐仍狡焉思逞,是铁甲船、水炮台等项,诚不可不赶紧筹备。”
——《李文忠公全集》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同治年间前后期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发生的变化。(9分)
(2)简要评析李鸿章的上述认识。(6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