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 ]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图中扶犁的最有可能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题干中的图片信息可以观察分析得出此为曲辕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出现于唐朝时期,ABC均为唐朝之前。如果古代某位最高统治者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右图中扶犁的最有可能的是唐太宗。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6分)
(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2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6分)
(3)在商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思想?(2分)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产生这一思想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6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生产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2分)
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6分)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2分)
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6分)
(3)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
经济根源:自耕农经济。(2分)
影响:稳定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6分)
(4)农耕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商业是农耕经济的补充;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其他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4分)
本题解析:(1)通过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可以看出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2)材料三反应了“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即商业性群体的出现,因素的分析也要从材料中概况,“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可以看出(3)“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即可以看出其观点是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然后答出其影响即可(4)本问是开放性试题,言之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是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财大气粗,拥有无限的权势;我是权杖、王冠和王位,能使大地和海洋颤抖!我的威名远扬,家喻户晓;归根结底,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
——葡萄牙诗人罗佩·德·维加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守土自安,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过去和今天》
材料三?“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但是……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
——罗荣渠:《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入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如此富足的原因及对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最先开辟了新航路,垄断了东西方商路;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获得巨额财富。(4分)
影响:大量财富从葡萄牙流向西欧的英、荷等国,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引起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争夺;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中庸之道(“和为贵”)传统文化的影响;封闭的大陆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评价: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文明的延续保留了实力;小农意识的产物,具有封闭性、保守性。(4分)
(3)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由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学习社会政治学说;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在碰撞交流中批判继承。(6分,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1)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的角度分析葡萄牙富足的原因:最先开辟了新航路,垄断了东西方商路;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获得巨额财富。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回答第二小问,如答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也可得分。
(2)材料二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主张远征,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原因可以从经济、思想、地理环境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评价。
(3)材料三认为“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依据上述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分析“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
?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2分)哪种方式更进步?(1分)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2)图三是北宋《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场景。北宋的商业有什么特点?(4分)
(3)图三和图一、二所反映的经济形态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6分)
(4)图四广州十三行的设立是什么政策的直接反应?(2分)?这种
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3分)
参考答案:(1)图一反映的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图二是铁犁牛耕。(2分) 图二方式更进步。(1分)?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促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分)
(2)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4分)
(3)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分)
因为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2分)认识:商人拥有大量财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商人的活跃也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如“俞大娘航船”;客商也常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商人重利轻离别等。(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4)闭关锁国。(2分)这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1分)但这些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以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