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其中“百家争鸣”的含义是
A.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讨论
B.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C.鼓励各种戏剧流派的创新发展
D.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
2、判断题 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
表?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
年份
| 工业总产值
| 重工业产值
| 轻工业产值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
1957
| 704
| 317
| 387
| 537
|
1958
| 1083
| 580
| 503
| 566
|
1959
| 1483
| 867
| 616
| 497
|
1960
| 1637
| 1090
| 547
| 457
|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3、判断题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料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7分)
4、判断题 而今,以调查、访问和回忆等口述记录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和依据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下列主题最适合今天按口述史的方法研究的是
A.“巴黎公社”的诞生
B.“南京条约”的真相
C.“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D.“9.11事件”的揭密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调查,有10 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民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调查,在被调查的2 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材料二?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的影响。……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这些生产中的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把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材料三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四?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负责人邓予恢,毛泽东主张1956年要在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30万个,但邓子恢坚持只按照原计划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农业合作化的作用。
(2)材料三中某些农民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3)邓子恢、毛泽东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请判断谁的观点正确,并说明理由。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