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唐代的均田制与满洲的八旗制度相同的历史作用是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加强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
C.是府兵制的经济基础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B、C指均田制,不是它们共同的历史作用。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对西汉、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进行了抽样对比,从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 间
| 地区(今山西一带)
| 人口密度 (人/km2)
| 地区 (今江浙闽一带)
| 人口密度 (人/km2)
| 地区 (今两广一带)
| 人口密度(人/km2)
|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 太原郡
| 13.1
| 会稽郡
| 12.3
| 南海郡
| 1.0
|
唐代
| 河东道
| 23.1
| 江南东道
| 31.44
| 岭南道
| 2.71
|
A.今江浙一带始终是中国发达地区?
B.人口密度全面反映劳动力集中程度?
C.从汉到唐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较快?
D.人口密度值能衡量出社会发展速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表格中涉及的是西汉到唐代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ABD没有体现这一关系。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
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 ?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乞巧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C.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D.劳动人民对封建压迫的强烈反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l:《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6分)
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2分)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5分)
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何在?(2分)并针对土地兼并问题采取一些抑制措施,请举一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分)
特点: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回答封闭
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6分)
(2)材料二。(2分)
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5分)
(3)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维护封建统治。(2分)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绘制“鱼鳞图册”。(3分,举出一例即可)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生产方式从材料一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概括出是“男耕女织”
的小农经济;第二小问特点抓住小农经济的含义: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来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可知材料二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观点从“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
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归纳出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从“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
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归纳出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赋税和徭役负
担沉重,从“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归纳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3)第一小问根本目的从统治者的主观动机、出发点来思考可归纳出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维护
封建统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来年各个角度来列举史实,如均田制,一条鞭
法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