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反映了袁采的土地私有观念。A不对,宋代政府采取不抑土地兼并的措施,而且士大夫袁采也不一定能代表政府的态度;C与材料意思相反;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唐代
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南方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古代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泵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迁,多治麻丝葛,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材料三: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请回答:
(1)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占代农业生产力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始于何时?(3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材料四: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3)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5分)
(4)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1)使用铁农具和牛耕。(2分)。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1分)
(2)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1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1分),男耕女织(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分),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1分)
(3)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3分)两大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2分)
(4)特点:生产力迅速发展,伴随着对自然更大的征服和对落后农业国的征服,先进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寓;建立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体。(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农业,(1)本问是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对铁犁牛耕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其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2)材料二中“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迁”等可以看出是对小农经济的考查,学生要求写出的是 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种植业为主等即可。(3)要求对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总结,提炼出材料的主干信息的能力,然后答出促进这一转变的因素,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来考虑。(4)要求学生对以上材料的概况,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文明的进步以及文明之间的接触等角度来作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选D。A项错误,官办手工业不进入市场;BC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
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和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或者商品专营,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也使得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抑制。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A.春秋时期出现铁犁
B.春秋时期出现牛耕
C.春秋时期出现铁犁牛耕
D.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材料佐证历史观点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耕”“牛”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可以佐证春秋时期出现牛耕。而无法佐证当时的牛耕是否使用铁犁。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