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方吹来十月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来,随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
(1)说出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分析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其形成标志是什么?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哪些具体表现?
2、判断题 1922年4月,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的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觉悟,一方面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进这些不足,所进行的努力有(?)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
请回答:
(1)A、B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促使C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论者不察,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此说甚谬,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查西洋各国,数十年来,讲求轮船之制,互相师法,制作日新,独中国狃(拘泥,狃音扭)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根据材料判断作者应是
[? ]
A.慈禧太后?
B.奕?
C.康有为?
D.孙中山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