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
[? ]
A.孙中山客观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B.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C.孙中山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孙中山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用另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天赋人权?
B.君民共主?
C.主权在民?
D.民贵君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德国汉学家李博教授曾指出:“大约直到1919年,中国人对欧洲各社会主义流派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日语,或是欧洲语言原著的日文翻译,或是日语的社会主义著作。”这段材料反映出
[? ]
A.日本是各社会主义流派传入中国的唯一渠道
B.十月革命在当时对中国的思想界无任何影响
C.留日学生已成为中国传播先进思想的主力军
D.日译西书的出版是促成五四运动发生的主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便宜的饭吃”;?“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就在“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三 二战后,欧洲社会福利国家出现。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四 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话、汽车、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人们的民生民计得到极大的改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民生民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1)依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目的和基础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年后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与1905年有何新变化。
?
(3)依据材料三,概括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福利国家制度实施的主要原因。
?
(4)综合上述民生问题的材料,你得到哪些启示?
?
参考答案:(1 )态度: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举措: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
(2 )目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抑制贫富分化;实现阶级平等。基础:大力发展实业( 或资本主义工商业) 。变化:1905 年办法是实现平均地权,将土地国有,做到家给人足。1924 年的办法增加“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防止私人资本垄断国计民生。
(3 )特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资助金额高。原因:①经济:新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剧增。②政治: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盛行;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4 )启示:依靠科技发展推动民生改善;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重视民生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与时代相适应;统治者(统治阶级)注重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解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试分析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相似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新政”和“预备立宪”是在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方兴未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已经兴起的情况下,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危机而进行的一次改革。
(2)从主观目的上来看具有反动性: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3)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4)从客观影响来看具有进步性:清政府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5)从实际作用来看具有背离性:它直接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阶级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6)从根本影响上看,派遣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新政和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主义潮流中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