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
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
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
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
D.“仁”的思想、郡县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所以二者都对旧贵族阶层形成了冲击。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以“强干弱枝”
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由“尽收天下劲兵”可以判断A正确;由“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判断B正确;由“内外相维,上下相制”判断C正确;D与史实不相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济贫积弱的局面。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全球通史》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抓住题干材料主要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及时间,自然可以得出这是指的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选D。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时期产生;B项无法体现材料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信息;C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
点评:秦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2000多年所沿用,影响深远;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大大的推进了一步;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4分)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民观念是东方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又成为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定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只需做一个安分的守法主体、一个顺从的义务主体即可,丧失了政治上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这样,整个社会安于这种政治思想模式,民众习惯成为顺民了。
——摘自程显芳《近代公民观念的产生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 “臣民观念”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臣民观念”给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5分)
材料二 古希腊的商业形式和城邦的政治体制促进了希腊公民的能力发挥,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
——摘自高寒《浅谈希腊神话中的人文精神》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并从政治角度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关于“公民”的概念,中国古代并没有,完全是舶来品……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1902年他(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梁启超为《公民自治篇》所作的按语中,对“公民”做了解释:“公民者,自立者也,非立于人者也。”“至公民之负担国税,则权利义务之关系,固当如是,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而康有为认为:“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故命之曰公民。”
——摘自杨才林《论民国时期的公民概念及其公民教育》
(3)根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梁启超所提倡的“公民概念”的内涵。概括指出欧美“公民概念”和中国“公民概念”产生途径的差异。(5分)
参考答案:(1)关系:“臣民观念”既是君主统治的产物,又是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因素。(2分)影响: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政治民主化;僵化理学思想,阻挠新思想的破土而出;削弱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阻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3分。任答3点即可)
(2)态度:压抑人性;尊重人性。(2分)原因:古代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君主专制);古希腊城邦的政治体制(民主政治)。(2分)
(3)内涵:独立性;权利、义务;平等、爱国。(3分)
差异:欧美:自身孕育、发展。中国:外力推动。(2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一“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又成为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可以总结出其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臣民观念对政治专制、新经济因素的阻滞、思想僵化、科技滞后等方面考虑。
(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一的“束缚”等可知中国对人性的压抑,材料二里强调“尊重人性”;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来回答,即中国是从君主专制,古希腊是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来回答,通过两种不同政体的特点来回答原因。
(3)第一小问内涵,内涵由材料三“公民者,自立者也,非立于人者也”可以看出自立,“至公民之负担国税,则权利义务之关系,固当如是,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可以看出强调权利与义务,“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故命之曰公民”可以看出爱国及平等;第二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三“关于‘公民’的概念,中国古代并没有,完全是舶来品”,可以看出中西中西关于公民概念的产生途径上的差别为中国为引入、外力推动,欧美为自身孕育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6分)
(4)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中国选官制度有何变化?(6分)
参考答案:
(1)主要依据:血缘; 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4分)
(2)不重视德才,被世家大族把持,按门第标准。(4分)
(3)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 (6分)
(4)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品行、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6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指出:“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君主选官的主要依据是开国之臣及其后代。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宗法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材料二认为“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被世家大族把持,不重视德才,按门第标准选拔官员,世家大族可以凭借门第世代为官。
(3)材料三《傅畅自序》中记载:“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故至于上品。”傅畅因为身为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加上出身于官宦世家,故能位列上品。材料三中评定人才等级的制度和材料一中的察举制都带有垄断性和封闭性。
(4)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从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品行、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等方面分析中国选官制度发生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