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的出现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不对,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的标志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C不对,这是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D符合题意,“田氏代齐”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变动频繁,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问题1:材料一中,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问题2:明、清时期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
有法定意义?为什么?
问题3: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黄宗羲的观点?
参考答案:
(1)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2)否。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是法定意义上的宰相。
(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察举制和科举制在强化中央集权方面的共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定B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和史实,A C两项表述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维护王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随着王朝的变革官员的选拔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还设定了相应的监察制度以为保障。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重要性,直至今日公务员的选拔依然是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国家为此专门设立了公务员局,还建立了《公务员法》。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而桀奸无良者或有焉。”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影响。从“征文射策”、“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可以看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可以看出推动社会向学风气;从“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可以看出许多人以此跻身官场,但不是唯一途径,所以③的表述不合史实;从“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可以看出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①②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秦朝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其主要职能是?(?)
A.代表皇帝监察百官
B.掌管律令、图籍
C.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D.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的职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的职责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太尉的职责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