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提出的口号是
A.维新变法
B.实业救国
C.民主科学
D.民主共和
2、判断题 《新青年》创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发行量长期徘徊在1000册左右;1918年后,发行量猛增至20000册。出现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文学革命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影响
3、判断题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无产
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
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4、选择题 1862年,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英国、法国和德意志的工人都表示要加强合作。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国际组织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
B.国际工人协会
C.巴黎公社
D.共产国际
5、判断题 材料一 “不善外夷者,外夷治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学为主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请回答:
(1)材料一引自那本书?作者是谁?该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中国那一派的观点?他们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与材料一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比材料一、二在内容上有哪些进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在内容上有哪些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