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面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是:
?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他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
(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湿地破坏。
(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
? 市东北方向河流下游方向移动,并趋于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交通、城市功能区布局日
? 趋合理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区域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

材料二 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

小题1: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1分)
小题2: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简要评价该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5分)?
小题3:图中箭头代表人口和产业转移方向,其中代表人口迁移方向的是?,代表产业转移方向的是?。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发展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苏南(1分)?
小题2:苏北(1分)
地形平坦;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土壤肥沃;自然灾害频繁(4分,不利必答)
小题3:①(1分);②(1分)
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促进劳动力转业及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
但可能加剧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共4分,有利3分,不利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直接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小题2:根据表格数据计算,注意比重,应计算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例。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分析,注意评价应从优势和不利条件分析。
小题3: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故人口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苏北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南迁移,故判断①为人口迁移,而产业转移应由经济较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故判断②为产业转移。该类产业转移应为廉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主要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分析,但可以给迁入地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区域地理的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主要自然条件评价内容和影响区域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学会调用课本相关内容迁移分析的基本思维方法。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题。
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
D.彼得堡
E.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F.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G.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H.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2.结合上题分析,图示反映了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故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本题考查人地关系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状况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中a、b两条虚线有一条代表在西向东流的河流。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不考虑其他因素,图中太阳辐射量最丰富的是2.要迅速了解该区域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范围,最适合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a线两侧
B.30°N线北侧
C.b线南侧
D.30°N南侧
E.数字地球
F.遥感
G.全球定位系统
H.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图中a、b两条虚线有一条代表在西向东流的河流,由于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故等高线左侧高右侧低,则b处为河流谷地,a处为山脊。河谷地区林地茂密,太阳辐射量相对少些,而山脊地区植被稀疏,且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故太阳辐射量最丰富。
2.数字地球是模拟地球,是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要迅速了解该区域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范围,最适合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图;地理信息技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回答问题。1.2001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6%,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约为42%,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明显滞后
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E.①②③
F.②③④
G.①③④
H.①②④
参考答案:1. A
2. 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1.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员主要是非农业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主要是农业人口,从产业总值比重为86%,从业人员应与此相对应,而该区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
2.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并保持平稳。注意逆城市化过程不说明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