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区域地理》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六)
A.塔里木盆地边缘 B.黄淮海平原 C.四川盆地 D.河西走廊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小题1:图示甲处位于山麓地带,因流水沉积而形成山麓冲积扇地貌。
小题2:根据该地区的气温、降水和径流补给的信息判断,该地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故可能位于华北平原。
小题3:华北平原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春旱、风沙、旱涝、寒潮等。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于2012年10月16日开工,首次引入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建成后每年可向沿线市场输送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下图为西气东输一、二、三线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8分)
(1)西气东输管线支线经青海进入湖广地区的原因是什么?对青海的发展有何意义?(10分)
(2)分析与第一条输气管线相比,第二条输气管线的优点。(8分)
(3)除了从国外进口天然气外,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的措施还有哪些?(10分)
参考答案:
(1)原因:青海柴达木盆地为我国主要天然气分布区之一,可以补充气源、增强天然气的稳定性。意义:可促进该地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推动该地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广天然气的使用,减少对薪柴的需求,减轻环境压力。
(2)与第一条西气东输线路相比,第二条输气管线气源充足,覆盖华南能源短缺区;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缓解因燃烧煤炭造成的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有利于从供给多元化方面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将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拉动相对较为落后的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3)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增加石油产量;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快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发展乙醇汽油等。
本题解析:
(1)西气东输二线经过我国四大气区中的青海(柴达木盆地),可以补充气源,增强天然气供给的稳定性;并且将该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该地经济发展,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2)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的优点可从气源地、经过的地形区、接受天然气的地区、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方面考虑。
(3)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应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图4所显示的是我国某地形区。读图完成9-10题。
小题1:该地形区的南、北分别为:
A.黄河流域海河流域
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小题2:为更好地监测该地形区地表环境的动态变化应采用:
A.地理信息系统
B.抽样调查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技术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随着海峡两岸联系的不断增强,台胞游客对大陆旅游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下图为2004年和2007年台胞游客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题。1.台胞游客数量均上升的省区有2.对台胞游客来说
A.山东、福建、四川
B.云南、贵州、甘肃
C.甘肃、广西、河北
D.黑龙江、吉林、辽宁
E.东北的夏季暖阳具有吸引力
F.海南因热带风情而增长迅速
G.广东省优势在于距离比较近
H.海运是出游大陆的主要手段
参考答案:1. B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台胞游客数量均上升的省区有辽宁、宁夏、甘肃、山东、陕西、西藏、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福建。
2.对台胞游客来说,广东省优势在于距离比较近;东北的夏季暖阳具有吸引力不对,因为东北纬度高,气温相对较低,另外东北离台湾较远,即旅游消费市场的距离较长;海南因热带风情而增长迅速不对,因为台湾也有热带;海运是出游大陆的主要手段,错误,因为海运速度最慢。
考点:本题考查了旅游消费市场的距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还需明确:(1)从台胞游客分布图可看出,台胞游客数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从2004年到2007年,大多数省区的台胞游客数量呈上升趋势,东部沿海各省区中,山东、福建、辽宁、海南等省区游客数量均有上升。(2)广东省台胞游客数量一直居首位,主要原因可从距离、交通、基础设施、文化差异程度、旅游资源等方面分析。(3)要明确旅游资源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的作答思路。区域性应突出西藏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综合性则侧重分析旅游资源的整体性。(4)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建议,可从交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开发、布局新的旅游景点和线路,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甲、乙分别是黄土高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M、N代表的产业要素在区际之间流向合理的是
[? ]
A、M为资金,N为劳动力
B、M为能源,N为技术
C、M为技术,N为资金
D、M为信息,N为零部件
2、若M为钢铁厂,其转移对甲、乙两地的影响描述合理的是
[? ]
A、甲地就业机会增多
B、促进甲地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
C、加快乙地工业化进程
D、带动乙地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迅速发展
参考答案:1、B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题《地球运动及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