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读中国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图,完成下列问题。(共10分)

(1)将图中所代表的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山脉的名称,填在横线上:(3分)
①大兴安岭,②?,③贺兰山,④?,⑤?。
(2)图中C、D、E三线表示我国雨带移动多年平均位置,表示6月份的是?线(填字母),此时江流域出现?天气;表示7、8月份的是?线(填字母),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常出现?天气,并导致洪涝灾害。(4分)
(3)我国夏季风进退的快慢与?有关,雨带的降雨类型属?雨。(2分)
(4)下列有关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正确叙述是( ?)(1分)
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季风区内
B.非季风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
C.非季风区既不受冬季风影响;也不受夏季风影响
D.季风区既受冬季风影响,又受夏季风影响
参考答案:
(1) ②阴山?④巴颜喀拉山?⑤冈底斯山
(2) D?梅雨? C?暴雨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锋面
(4)A
本题解析:
(1)根据图中山脉所处位置可知图中所代表的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山脉的名称,①大兴安岭,②阴山,③贺兰山,④巴颜喀拉山,⑤冈底斯山。
(2)6月份我国雨带移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对照图中C、D、E三线表示的多年平均位置可知应该是D线,此时江流域出现连日的阴雨,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我国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影响我国的北方地区,对照图中C、D、E三线表示的多年平均位置可知应该是C 线,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在锋面雨带控制下,常出现暴雨天气,并导致洪涝灾害。
(3)我国夏季风进退的快慢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果强则夏季风北进速度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果弱则夏季风北进速度慢,雨带的降雨类型是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雨。
(4)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此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季风区内,故答案选A,非季风区包括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和我国西北地区,故答案B错误,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非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区域,而冬季风影响影响我国大部分区域,故答案C、D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如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 mm增至500 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 mm左右。据此完成问题。
1.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2.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性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 ?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 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50 m
B.150 mm
C.200 mm
D.250 mm
E.①②
F.②③
G.③④
H.①④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热点区域。
1.目前,缺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西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合理利用水资源更为重要。甲地区位于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地带,夏季降水稀少。
2.该区域湖泊水为咸水,不能用作灌溉水源,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流量小,也不适宜建水库调节径流。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表为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表(2006年),读表完成问题。
1.表中 ① ② ③ ④ 所代表省区依次是2.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都正确的是3.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川、黑、苏、陇
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
D.陇、黑、川、苏
E.城镇人口比重 ① 比 ② 小,说明城镇人口数量 ① 比 ② 少
F.耕地总面积 ① 比 ④ 小,说明适耕地面积 ① 比 ④ 小
G.水资源总量 ② 比 ③ 多,说明年降水量 ② 比 ③ 大
H.木材总蓄积量 ③ 比 ④ 少,说明森林覆盖率 ③ 比 ④ 低
I.① 省区的种植业集中分布在其西部地区
G.② 省区东部是我国重要的棉产区
③ 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可一年三熟
④ 省区北部灌溉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参考答案:1. A
2. B
3.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差异。
1.四省区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而木材蓄积量最小的是江苏,耕地面积最大的是黑龙江,水资源总量最丰富的是四川。
2.A项城镇人口比重小,不能说明城镇人口数量少,还与总人口数量有关;错误;C项水资源总量多,不能说明年降水量大,还与土地面积和河流分布有关;错误;D项木材总蓄积量少,不能说明森林覆盖率低,还与土地总面积有关;错误。故选B项。
3.①省区西部是川西高原,主要发展了畜牧业。②省区为黑龙江,纬度高热量不足,不能种植棉花。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④省区分布在河西走廊依靠地下水和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2010年11月23日,中国首次南极包船——130位精英企业家行修之旅正式起航,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包船探索极地的旅行队伍,并参观我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62°S,59°W)。回答小题。1.到南极旅游,必然需要能源,而从其他大洲带入运输费用较高。如果就地解决能源问题,最适宜开发利用的是2.长城站在建站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有
①低温严寒 ②地形起伏大 ③风力大 ④生态脆弱
A.地热能
B.风能
C.煤炭
D.太阳能
E.①②
F.②③
G.①③
H.③④
参考答案:1. B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南极洲的气候为酷寒、干燥、烈风的极地气候,如果就地解决能源问题最经济、最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是风能。
2.南极洲的气候为酷寒、干燥、烈风,影响长城站的建站,而当地冰雪覆盖,地形起伏不大,生态脆弱与长城站建设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主要抓住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即可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落实。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读“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式图”,完成28~29题。

小题1:据图推断该产品产业转移的先后顺序是(? )
A.甲国
乙国
丙国
B.乙国
丙国
甲国
C.丙国
甲国
乙国
D.丙国
乙国
甲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