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市又提出,要陆续推出各种类型的新消费券,总计可能达到10亿元。
春节以来,杭州这一“拉内需”的实践在全国持续保持高关注度,一时间,毁誉并存。
杭州发放消费券的第一天晚上,联华华商超市就接待了一位老年消费者,他拿着全家300元消费券在超市购买了年货,最后尚余8元不能找零,超市又找了几棵菜给他作为补偿。
联华华商超市庆春店店长章娟说,票面规定消费券到1月24日才开始生效,但20口开始就每天都有几十位消费者持券消费,消费券的确刺激了老百姓的购物热情。
自1月19日起,杭州市政府向特困户、退休市民、残疾人和在校中小学生发放面值为20元的,成人每人200元,学生每人100元额度的消费券。这些消费券使用商家超过400家,包括超市、百货商场等品牌商业网点,杭州本地的电器制造商,48个杭州旅游景点以及当地主要影剧院和体育场馆。持券消费享受一定的让利折扣。
“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曾在多个场合建议中国政府发放消费券。他认为,中国如果在1个季度内发放1万亿元消费券,将带动每人消费800元,可拉动3个月GDP增长,其增长率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各样的经济下滑局面。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当前的问题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开工不足导致员工失业,失业导致消费能力低下,解决这个恶性循环的根本出路是拉动内需。”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强调说,4万亿加大投资速度太慢,在这个投资周期中,会死很多企业。无论从快速见效考虑还是从根本上考虑,一定要立足于拉动内需,才能再保证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
“只要老百姓花钱买东西,工厂的机器马上就会转起来,经济就能活”,他建议,一方面要给企业减轻税费,由此鼓励企业提高员工收入,增加购买力;另一方面,国家可以从4万亿的规模中拿出1万亿来给全国的中低收入者统一发放购物券,强制消费,过期作废。
消费券产生了一定的拉动效应。首批发放的消费券使用期限是2009年1月24日至2009年4月30日,截至2月20日,杭州六城区各指定商家就接收消费券6162.27万元,占总发放额的61%。目前,杭州市已为358个定点商家兑付250万张消费券,兑付金额超过500O万元。
杭州的消费券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质疑和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消费券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提升了消费信心,但其持有者并非主力消费人群,消费能力有限。杭州市这1亿元消费券的派送对象是低收入群体,包括退休工人、困难家庭和中小学生。前段时问,成都发放的3800万消费券也全部送给困难户和低收入者。显然,这些人群不是市场消费的主体。
一些经济学家质疑,这种做法与其说是扩大内需,不如说是换了种形式的“送温暖”。刺激消费是让手中有“余粮”的人有信心花钱,而困难群众拿到消费券,更多的是消费在米和油等生活必需品上,这本身就是雷打不动的基本消费。
杭州市贸易局的调查统计显示,目前消费券使用以超市为主。从拉动倍率来看,在超市使用消费券,产生的放大效应恰恰是最低的。据统计,杭州16家大型超市消费券放大效应仅为1.78倍,而消费券购买大额商品的拉动放大效应则可达到10倍。
有专家认为,从已有的经验看,消费券只是一时之计,拉动有限,意义不大,在过去实施的经验中也不乏失败的案例。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一篇专栏文章指出,日本1999年支出6194亿日元实施“地域振兴券”,每人发放2万日元。但当年日本境内因消费券推动的新增消费总额仅占名义GDP的0.04%,消费券增加购买的量仅占总金额的1/3,还有2/3是没有发放消费券也会进行的消费——只是持券人改由消费券支付,而将原本用于消费的现金又转为储蓄。有人据此认定口本这次消费券计划无异于“失败”,“寄望仅靠消费券就能摆脱当时的通缩窘境,实在过于乐观”。
质疑声还源自消费券的发放方式。这些消费券完全以财政现金支付,从而具有公益性、红利性。公众由此产生“这笔财政资金使用的程序是否妥当”、“会不会增加财政负担”、“会不会对现有财税金融秩序造成冲击”等各种疑问。
还有人担忧消费券发放行为的可持续性,“财政再有钱,发消费券也不可持续”,“如果热闹一阵子就过去了,有多大意思呢?”
一度有消息传出,杭州要从公务员工资中切块5%一10%用消费券来发放。
一些媒体提出,这看起来倒是一个不增加财政支出,还能改善消费人群结构的办法,但可能存在侵害公民权益,进行“强制摊派”的嫌疑。
这个说法很快被否定了。杭州市又宣布,在2009年4月全面推出第二批消费券。类别更丰富,使用范围更广,被称为此前消费券的“升级版”,包括“政府消费券”、“旅游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教育培训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五大类。
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大部分,已是不折不扣的“非福利型”。
按照杭州市的安排,“教育培训消费券”将使农民工、困难家庭的学生、毕业大学生等群体受益,例如,企业可购买这类消费券用于员工培训。
“旅游消费券”由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拨付,以上海、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为重点,发放给中外游客。
杭州市民和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可自愿购买“社会消费券”,购买商品可以获得5%的优惠,如果去服务场所消费,可以获得20%的优惠。
“转移性消费券”指的是从政府财政预算内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企业扶持奖励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以消费券形式拨付给企事业单位。
可以看出,“升级版”消费券的设计方案中蕴含了针对先前各种疑问的回答——除“政府消费券”外,其余四类不再由财政支付。
新的消费券鼓励全社会自愿“认购”,而且是用税后可装入个人腰包的钱认购。提倡行政事业单位带头认购,领导先行。消费券购物有5%一20%的优惠,有的还提供买大件商品延长保修期等服务,对社会人群也有一定吸引力。商场自愿参加,在原有的促销折扣上再专为消费券提供折扣。为了避免成为“特殊人民币”以及逃税等问题,消费券是有使用期限的,只用一次,剪角作废。
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有关人士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就不会增加财政负担,也避免了分配方式上的争议,并且有了可持续性。
据了解,杭州市正在构思的消费券发放计划还包括:对政府帮扶企业资金和一些不违反现行预算规定、政策的财政预算支出,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消费的资金,变成消费券。
据测算,一张消费券的印制成本是一毛五,一期发放了500万张,印制费用是75万元。杭州市为此制作了1l万本收藏纪念册,投放市场可收入1100万元,以解决成本问题,剩余的钱则用于“春风行动”救助困难家庭。
王围平说,消费券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做法,而是一个把“增加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四大目标统一起来考虑的具体抓手。
记者获悉,杭州市正在考虑出台36项为消费券配套的政策,以不断放大消费券的效应。
为不断提升城乡群众的消费能力,杭州市2009年把“保就业”扩大到本地居民、本地农村转移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和大学生四类人群,计划投入3000万元在全市各个社区兴建“公共服务工作站”,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就业。
王国平说,杭州要扩大消费,着力的基本点就要放在社会保障的建设上,释放老百姓的消费意愿。
日前,杭州已经建立了“全覆盖”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保障标准在全国领先。杭州市医保局副局长徐玮说,符合条件的人无论是否有本地户籍都可参加“医疗救助”,一个月只要交1元钱,符合医保支付规定的个人承担部分,就可以申请得到救助。
最近,杭州又推出了针对全市3万名出租车司机的养老和医保政策,解决了很多出租车司机由于是外地户籍不能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保的政策问题。
杭州还推行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危改房“五房”并举的保障性住房政策,这五类保障房占了去年全市住房供应的40%以上。
住房保障政策把非本地户籍人口也纳入范围,只要是在市区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居民,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经济租赁房”。
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有关人士说,这些已经完成和正在推进的社保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提出“2+8”模式(即重点拉动农民和农民工两大群体消费,重点发展旅游等8大产业消费)的基础,“否则,光凭一纸‘消费券’,要想拉动市民群众尤其是农民和农民工消费,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6.成都市政府也将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拉动内需。在2008年12月11口下午成都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民政局率先宣布将拿出价值3791万元的消费券,发放给全市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及城乡重点优扶对象,每人100元。据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陈翔军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向困难群体及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王冰表示,民政只是率先进行的一个部门,只是一系列政策中的一部分。此后,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还将出台相关拉动内需的政策,发放消费券。
7.但是有些消费券,成了商家炒作的噱头。买近百元的衣服,只能抵用30元,“百万家具消费券明天发放”、“持本消费券在本商场购买服装折抵现金30元”……这段时问,家住灵桥小区的刘先生从自家报箱里掏出好多所谓的消费券。最近,很多宁波市民与刘先生一样,轻而易举地就能收到各种各样的消费券。记者在药行街一家银行门口见到,几个年轻人见人就发消费券。不到十分钟,记者就收集到了十多张消费券,有宾馆的,有饭店的,还有商场和民营医院的。一个发券的小伙子说,他们是受这些单位的聘请来发消费券的,券可抵钱。记者按券找店,找到了方达广场附近一家叫“快活宝贝”的童装店。记者手里拿着在大街上得来的两张面值各为30元的消费券,店员说,买一件衣服可以用一张消费券。可店里的衣服标价都很高,少说也有近百元。店员说,他们推出的消费券其实就是打折券,发券是想扩大影响,招揽更多的顾客。另外店员还表示,没有消费券也能打折。
8.宁波搜房网自制了总面值达亿元的购房消费券。该网站的负责人表示,这个“亿元购房消费券”派送活动,包括住宅、商铺和写字楼,其中住宅类消费券每张5000元。消费券只能在券面指定的楼盘使用,购一套房子限用一张。据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到昨天,申领登记的网友超过了600名。不过,实际来领取的不到300名,这主要是因为能持消费券购房的楼盘为数不多,只有3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市民认为,与其发放购房消费券,还不如直接降价来得爽快。市民徐晓说,相对于现在的高房价,5000元实在算不上什么,“连一平方米都买不到”。一些有购房意愿的网友也表示,既然可以申领购房消费券,他们就尝试一下,但最终会不会使用还很难说。“买房子还是要多看多比较,最后下单的肯定是性价比最高的那个楼盘,能不能使用消费券我无所谓。”上星期刚领到购房消费券的张先生称。与市民一样,不少开发商也不看好购房消费券。奥克斯置业的总经理助理梅寅生表示,购房消费券说到底就是降价,那还不如直接把价格定得低一点,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惠。梅寅生还认为,发放购房消费券会影响楼盘的形象,反而不利于销售。昨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5000元一张的购房消费券只是一种变相促销手段,它能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但本质上并未达到降价的作用,“没有消费券,消费者也能在售楼处和开发商谈折扣”。
9.宁波大学商学院研究金融的陈老师告诉记者,消费券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具有货币功能的代币券。而现在社会上到处乱飞的消费券,其实是商家指定消费的折扣券。纵观这些泛滥成灾的消费券,并不是让你白白享受,而是“钓鱼”,你必须消费到多少金额,才能抵扣多少额度的消费券。说白了,首先你得拿出一笔资金,才能享受到消费券。原本人见人爱的消费券,有些变了味。很多消费者质疑,这些商家发放的所谓的消费券,跟以前“购物满多少金额,返一定抵扣券”的促销活动并无实质区别。商家为了刺激消费,推出各种促销手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