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什么是垃圾?垃圾是人的欲望在地球上留下的一堆龌龊的、很难抹去的、要掩鼻而过的脚印。哪里有人欲,或者说,哪里有人的脑,那里就会留下一堆垃圾。乡村也有垃圾,但其数量和质量远不及城市。因为都市里的欲火旺,且品种多样。人人都同垃圾有关,无一例外。因为每个人都有欲望,而垃圾正是人欲的后果,直截了当、立竿见影的硬后果。越有钱的人,每天产生的垃圾也越多。通过本段文字,我们不能得出的一项是_____。
A: 穷人产生的垃圾相对较少
B: 人欲的后果即是垃圾
C: 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
D: 作者对人类的欲望持批判态度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B【解析】 细节判断题。A项说穷人产生的垃圾相对较少,可以通过文段最后一句推断出来,正确;文段说垃圾是人欲的后果,但并不等于说人欲的后果就是垃圾,B项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哪里有人欲哪里就有垃圾,每个人都有欲望,因此有人就会有垃圾,C项正确;由第一句话中“龌龊的”、“很难抹去的”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欲持批判的态度,D项说法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单选题 汽车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商品,汽车厂商支持环保事业、进行环保宣传,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环保应当是汽车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但要求汽车企业没有利润甚至亏损来做环保,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会持久。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才是长久之策。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_____。
A: 环保与实现企业利润存在矛盾
B: 发展环保事业应该注重从实际出发
C: 技术革新是解决汽车影响环境问题的关键
D: 汽车企业应在发展的同时充分重视环境保护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文段首先提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汽车企业应该支持环保,而另一方面,无利润的支持又难以持久。接下来作者指出了这一矛盾的解决方法,“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即以技术革新来支持环保。由此可知,材料属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总—分结构,其语意重点在于最后的解决方法。C项表述最符合文意。A、B项错误,均未抓住“汽车企业”这一主体词,予以排除;D项为干扰项,只强调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没有提到“技术革新”这一主体词。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题 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各种产业培养劳动力。学生接受完职业技术教育后就直接进入劳动队伍,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和市场经济有较直接的关系,它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调剂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和培养方式等。当然,也有诸如师范、卫生、艺术、体育等专业与市场经济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规划和发展。对这段话正确理解的一项是_____。
A: 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B: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应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
C: 师范、卫生、艺术、体育等个别专业,与市场经济没有联系
D: 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多数专业应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调整、发展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从文章的结论“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和市场经济有较直接的关系,它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调剂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和培养方式等”可知道应该选择D。职业技术教育只是与市场经济有较直接的关系,并没有达到市场经济规律决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程度,因此,A是错误的;只有少数几个如师范、卫生等专业才应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B错误;文中表明师范等个别专业“而不仅仅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规划和发展”,说明两者还是有一定关系的,C过于绝对。
4、单选题 “全球化”是一种非线性的、辩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球的与地方的不再是作为文化的两极而存在,而是作为并联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原则而存在。这些过程不仅仅包括跨边界的相互联系,而且还要将内在于民族国家社会的社会属性与政治属性加以转化。这就是我所界定的“世界化”。这段文字表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
A: “全球化”是一种非线性的、辩证的过程
B: 世界化意味着内在的全球化,意味着发自民族国家社会内部的全球化
C: “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的和地方的文化是相互关联的
D: 世界化包括跨边界的联系和民族国家内部的联系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B【解析】本段文字主要是作者关于“世界化”的界定。文中的“不仅仅……,而且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世界化意味着发自民族国家社会内部的全球化,B项正确。
5、单选题 男人和女人对困境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女人感到有压力的次数更多,她们会亲自处理许多问题,她们会更敏锐地感受环境,也会为别人的烦恼而烦恼。男人通常是集中注意某一个问题,但是他们对与之相关的压力感觉更加敏锐。即使是儿童也会感觉到压力,有时候他们一生都有可能受小时候的压力的影响。但是压力也可以克服,克服到什么程度,则要看当事人处理的方式。一个人的社会环境越稳定,他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小。感觉安全、和朋友交往并开玩笑,这些都会使我们远离压力。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
A: 女人对环境的敏锐感受力决定了其对压力的感觉也更敏锐
B: 儿童幼年时的压力感受并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逝
C: 稳定的社会环境能增加一个人的安全感,从而缓解压力
D: 困境处理方式上的差异使得个体对压力的感受表现不同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不同的群体在压力感受上的不同表现以及一些克服压力的办法。A项说女人对压力的感觉更敏锐没有依据,文段是说男人“对与之相关的压力感觉更加敏锐’’,而女人‘‘感到有压力的次数更多”。B.C.D都能从文中找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