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在一些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过度发展,使城镇经济建设对流动人口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尽管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增加了财税收入,但因为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因此造就了数量惊人的小商小贩和庞大的“民工”队伍。随着这些地区产业的不断升级,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少,流动人口将面临失业的危险,势必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从而阻碍这些地区城市化的进程。这段话支持的主要观点是_____。
A: 流动人口的增加对一些地区城市化发展具有负作用
B: 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过度发展导致大量流动人口的增加
C: 大量低素质流动人口的存在,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D: 大量流动人口的失业问题是城市化地区的潜在危机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表面主旨。转折词“但”后面是材料的重点,即流动人口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需求逐渐减少,他们将面临失业的危险,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故C项正确。A项中的流动人口缺少限定词“低素质”,由“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可知A项错误。B、D项未抓住材料重点。因此正确答案为C。
2、单选题 在光滑的冰面上开车是不容易的,可是我在北极见到的芬兰司机,在冰道上开车的时速和在柏油马路上一样快。为了保障安全,这里的汽车都备有两套轮子,一套是夏季用的普通轮子,一套是适用于冰面的带针的轮子,公路上的另一奇景是白天行驶的车辆都开着灯,据说这样事故发生率比较低。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_____。
A: 北极见闻
B: 北极气温
C: 行车规则
D: 行车怪异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题目详解:本题属于提炼标题型,主要考察概括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概括不当。根据该短文可判断属于游记类文章。选项B中的“气温”在短文中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可以首先排除。选项C“行车规则”这个标题的文体更倾向说明文,看到这个标题最容易联想到的是行车应遵守什么规章法则等内容,故C也排除。D项中的“怪异”一词偏贬义,与短文的感情色彩不相吻合,故也排除。A项“北极见闻”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符合游记类文章的特点,同时与短文的感情基调也保持了一致,所以,本题答案为A选项。考查点: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概括类>提炼标题
3、单选题 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显然有一个“及时到达”的问题,监督必须属地化。地方权力支配地方资源,影响民众切身利益,理应受到当地纳税人和媒体的监督制约。对于权力的滥用,当地民众和媒体有着天然的敏感,在感知上也有时间与空间的便利,相应的监督制约离开他们是不可想象的。对上述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
A: 地方权力的属地化监督即地方权力属地政府层层监督
B: 对地方权力要实施属地化监督
C: 地方权力的监督主体包括了媒体和属地民众
D: “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不能“山高皇帝远”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文段第一句通过“必须”必要条件关联词强调“监督属地化”,之后两句具体解释说明“属地化”的表现,即当地民众和媒体的监督,B.C.D项表述符合原文,A项强调政府监督,不符合文意,当选。
4、单选题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2008年甘肃省各级财政将投资8000万元,建设4000个农家书屋。“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将在农村建设1万个“农家书屋”,此举将覆盖甘肃省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按照规划,到2015年,甘肃省每个行政村都将有一个“农家书屋”。 对本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_____。
A: 建设农家书屋是甘肃省2008年财政的主要投资
B: 建设农家书屋是甘肃省“十一五“期间财政的主要投资
C: 建设农家书屋是甘肃省提高农村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D: 农家书屋是甘肃省三分之二农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材料为“分—分—分”结构,主要介绍甘肃省对“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2008年建设4000个;“十一五”期间,将建设1万个;预计到2015年,每个行政村都将有一个“农家书屋”。从各个分句的时间关系以及甘肃省对“农家书屋”建设规划可以看出,甘肃省很重视“农家书屋”的建设。C项可以从稳重推测,甘肃省投资建设农家书屋的目的就是提高农村人民文化生活水平。A、B项都属于主观臆断,材料中并未公布甘肃省的总财政投资,故无法得出甘肃省财政主要投资在“建设农家书屋”上。D选项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
5、单选题 随着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同时,儿童自我结构的日趋稳定,使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内部价值标准和信念体系,以及外部情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_____。
A: 自我结构是儿童调整自己行为的依据之一
B: 儿童对社会交往情境的判断能反映出自身的社会自我
C: 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使儿童的自我结构趋向稳定
D: 儿童的自我结构和判断社会交往情境的能力几乎同时发展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C项逻辑混乱。“同时”前后的句子为并列关系,因此“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不能产生“使儿童的自我结构趋向稳定”的结果。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