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每日一练《片段阅读》(2016年11月02日)高频试题强化练习(十)
2016-11-02 06:32: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许多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试图推行本土化的传播策略和营销方案,都期望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就是一种体现。这本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运用要与人们的文化习惯和感情倾向相一致,如果仅仅在技术上简单地模仿和运用,缺乏文化上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再美的“元素”也只会开出“恶之花”。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
B: 在广告中使用“中国元素”要适可而止
C: 在广告中彰显文化特色是重要的营销策略
D: 理解文化内涵是“中国元素”成功运用的前提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材料首先说很多跨国企业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以获得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然后用转折词“但”引出材料的重点,即运用“中国元素”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简单的模仿,更需要在文化上理解和尊重“中国元素”。所以材料主要想说明的就是理解文化内涵是成功运用“中国元素”的前提。D项表述正确。A项是由转折词“但”之前的内容引申得来的,不是材料想要表达的重点;B项“适可而止”在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来;材料重点是在“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元素”,而不仅仅是“彰显文化特色”,所以C不选。故正确答案为D。



2、单选题  美国有一家大型养鹿场,养了2000多头鹿。长期以来,群鹿养尊处优,失去一定的抵抗力。有一次,该养鹿场突然发生疫情,鹿子接连死亡,2000多头弱鹿死掉大半。一青年向场主提出一个“引狼入场”的建议,场主采用了他的建议以后,就把20头狼引入鹿场。狼入鹿场以后,弱鹿被食;强鹿奔跑逃命,增强了抵抗力,身体也慢慢强健,鹿场从此恢复了生机。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包括:_____
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有竞争才有活力
C: 为达目的,要勇于牺牲 
D: 逆境能使人得到充分的锻炼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故事中鹿场的鹿由开始的养尊处优,缺乏抵抗力,到后来的身体强健,抵抗力增强,这个转变是因为鹿场主采纳了“引狼入场”的建议,通过与狼的斗争,使群鹿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鹿场从此恢复生机。A.B.D三项在故事中都有所体现,C项不是文段蕴含的道理。



3、单选题  网络驱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进行生死之争的世界,我们中的许多人发现这一世界是毁灭性的,网络强加的文化和经济张力令我们感到无力抗拒。作为网络赖以生存的机器和方案的创造者,我们有能力理解网络,也有能力影响它们的功能。我们有责任让网络服务于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以下对文段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网络驱使我们进入生死之争的世界,对此,我们感到无力抗拒。
B: 网络带来的文化和经济张力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威胁。
C: 人类有能力让网络与人类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状态一起进化。
D: 人类有责任让网络服务于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A 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文中提到“网络强加的文化和经济张力”令我们感到无力抗拒而非“网络驱使……生死之争的世界”,A项属于偷换主语。由“网络驱使人们进入了一个生死之争的世界……网络强加的文化和经济张力令我们感到无力抗拒”可知,B项正确。由“我们有责任让网络服务于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可知,D项也正确。由“作为网络赖以生存的机器和方案……也有能力影响它们的功能”可知C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4、单选题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们所在的世界——大自然。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足够的力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
B: 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C: 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 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D[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要抓住词语的本质属性,A项改变的不是“社会环境”而是“自然环境”;B、C项应该是人类所获得的力量,而不是生物的反作用力。因此,A、B、C项都大而空,因而不对。



5、单选题  信息时代,信息的存在形式与以往的信息形态不同,它是以声、光、电、磁、代码等形态存在的,这使它具有“易转移性”,即容易被修改、窃取或非法传播和使用,加之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产品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也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在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间接的、非面对面的、非直接接触的新式交往。这种交往形式多样,信息相关人的行为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去约束。作为一篇文章的引言,这段文字后面将要谈论的内容最可能的是_____。
A: 信息存在形式的更新
B: 信息社会与信息伦理
C: 人际交往形式的多样化
D: 信息技术产品与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题目详解:本题属于推上下文题型,主要考察推断类中的劝导说服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思想或行为路径错误。整篇材料都在介绍信息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产生的问题:信息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使得信息具有“易转移性”;信息技术产品的广泛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始料未及的社会效应:人际交往的多样化,使得信息相关人的行为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去约束。概括起来,信息时代的社会背景就是信息社会,产生的问题就涉及到信息伦理,综合后就是选项B。而A、C、D项都只是信息社会的某一方面。所以,本题答案为B选项。考查点: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推断类>劝导说服类>推上下文



Tags:公务员考试 行测片段阅读 题库 行政能力测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每日一练《资..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