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问题说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目前的难点是,“提低”,上位法难以提供法律支持;“扩中”,缺乏配套的财税制度;“限高”,还需要有更完善的政策措施。因此,解决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都在优化顶层设计、增加制度供给,以实现综合治理。正如党的十八大指出的,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革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目前,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4到0.36之间,而一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基尼系数都在0.5上下徘徊。面对前车之鉴,我们更应增强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以积极态度和谨慎政策加以探讨和解决。
当基尼系数不再神秘,收入分配改革需要新的破题。只有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这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1月22日:“烂尾新闻” 如何有下文
防止新闻“烂尾”,亟须机制创新,实现从应急处置到常态治理的转变
建筑工程有烂尾楼,舆论场中也有“烂尾新闻”。回顾近期一些热点事件,不少在媒体聚光灯挪开之后便没了下文,事情报道出来之后,缺乏持续关注,也不知问题有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新闻“烂尾”现象,表面上看是媒体注意力转移、热点转换的结果,仔细推究,则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处理事态不给力等原因。
相比以往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回应社会热点上,速度提升了,力度也加大了。从“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被迅速处理,到雷政富的“63小时落马”,都说明了这一点。然而,一些地方的回应却不能令人满意——表态快,但处理慢;发布多,但真相少;道歉重,但问责轻。
当新闻事件上升为公共议题,公众不仅追问事实真相,也关心谁来负责、怎样善后,以及如何避免类似问题重演。对这些追问的应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只是高调应对舆情、消极处理问题,看似开了个好头,实际上虎头蛇尾搞“半拉子工程”,这种做法,都是避风头心理在作祟,对公众不负责任,不利于解决现实问题。
新闻容易“烂尾”,但对背后问题的处理不能烂尾。媒体报道常常只是揭了盖子,暴露了问题,问题之锁还没有打开,需要有关部门积极破解,才能让社会关切有下文,消除“烂尾新闻”产生的现实土壤。尤其在舆论焦点走马灯似的变幻中,从有关部门到相关干部,更应当有定力,抓住问题不放松,不能因为关注度高、影响面广就多使劲儿,记者一撤就松口气儿。否则,病根不除,新剧情又将再次上演。
防止新闻“烂尾”,亟须机制创新,实现从应急处置到常态治理的转变。延长处置链条,建立事件调查和处理信息的全程公开制度,才能在公众目光下不断推动问题解决。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形成合力,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监督,才能倒逼干部守土有责、恪尽职守。更重要的是,应从媒体报道、公众反映中,从个案的披露和发酵中,举一反三,反思同类现象,查找深层症结,建立防错纠错机制,才能了却旧账、不欠新账。
媒体曝光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事件的终点。新的舆论格局下,管理部门不仅需要在态度上接受舆论监督,更需要在解决问题上扎实接棒,把热点压力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一个个热点事件的回应和处理中有所收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推动社会进步。
1月24日要习惯“玻璃房”中卖票
仅用“运力缺口”,难以回答“一票难求”,纾解不了“购票焦虑”。应以更透明的信息、更积极的姿态,回应公众关切
铁路春运节前售票高峰,与往年颇多类似却又稍显不同:一周里,日均售票近700万张,其中约40%是在网络售出,而去年这一数据最高值仅为20%。
出行需求巨大,运力仍有缺口,热门车票必然被“秒杀”。彻底破除春运“一票难求”痼疾,有赖铁路建设步伐加快。借助科技、改善管理,也能节省旅客在购票环节的时间和精力。比如,网络购票普及,多数人在家里就能知道有没有票,车站窗口和售票点的通宵长队,正在缩短。
即便如此,公众还是有微词。听着电话里的忙音,点击上百次还买不到票,难免会积累负面情绪,更会犯嘀咕:车票都被谁买走了?明知流量巨大,网站怎么还那么脆弱?
我们已经进入“权利时代”。从“排第一也没票”的牢骚,到“抢票插件”的争议,再到对12306网站投资数额的质疑,都是给铁路部门的时代考题。仅用“运力缺口”,难以回答“一票难求”,纾解不了“购票焦虑”,需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回应公众关切,从而获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其中,信息公开可谓关键。比如,长线多点,车票在各车站间怎样分配?相比其他电商网站,12306难在哪里?如此大量车票,各种发售渠道占比如何?如果有专业的分析解读、及时充分的披露,公众自然能对分配是否合理、程序是否合规做出判断,对铁路之难多几分理解,对逐步缓解添几分信心,也让铁路内部自我加压、提升服务质量增添了动力。反之,如果封闭作业、语焉不详,在“人多票少”的境况下,难免会产生负面猜想。
铁路运输,因其垄断地位和低廉价格,具有很高程度的公益性,是一种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需要公开透明,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正因此,无论之前“公开高铁票价构成”还是近期“公开售票情况”的吁请,都是正常诉求。尽量公开相关信息,不仅是求取理解,更是义务所在。
更何况,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天价宣传片”的余波未了,又引来“天价售票网”的猜疑,在这样的情况下,集行政监管者和市场主体于一身的铁道部门,理应接受更严格的挑刺。铁路建设涉及政府集中采购项目,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无疑都属于应主动公开、重点公开的内容。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既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也是对具体决策、管理者的保护。
最近,铁道部运输局负责人已就站票、抢票插件、农民工购票等问题接受采访,回应公众部分关切。求解春运难题并非铁路一家之责,破解“一票难求”也非一时之功。正因为还行进在发展之路上,铁路部门更要习惯在“玻璃房”里工作,多一些真诚回应,少一些遮遮掩掩,才能舒缓公众情绪,赢得理解、信任和尊重,为工作赢得更大空间。
1月25日吃空饷背后的身份特权
各种吃空饷事件的共性,说明一些人把职务当做了特权的身份证,暴露出以公帑入私囊、把公权当私器的特权思想
不在其位,却谋其饷,又一起背离常理的吃空饷事件闯入公众视野。湖北襄阳襄州区财政局副局长,将仍在高校读书的儿子安排入下属单位并领取工资。目前,儿子被清退,父亲被停职,再次以“空饷坑爹”收场。
实际上,从其所吃空饷的数额来看,并不算大,将近5万块钱,甚至由单位保存没动过。之所以要吃这份空饷,恐怕更主要的目的是要占上财政局的这个好位置,等大学毕业后,能够理所当然地入职,一劳永逸地“待在编制内”。
这样的吃空饷,让人想到计划经济时代普遍存在的“顶职”——子女顶替父母职位参加工作。如今,顶职已退出历史舞台,吃空饷却显示出,这种基于身份的特权一时之间难以消散。
梳理近年来各地的吃空饷事件,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吃空饷者跟领导沾亲带故,而领导又掌握或大或小的权力。这些共性,正说明一些人把职务当做了特权的身份证。权力被装进了个人的口袋,职权范围之内变成法纪边界之外,所以才有“老子握着章子,儿子占个位子”的变相顶职,才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权力兑现心态。2011年湖南永州教师吃空饷事件被曝光,当地教育局局长还质问记者“空饷吃的是地方财政,不是国家财政,关你记者什么事”,正暴露出以公帑入私囊、把公权当私器的特权思想。
吃空饷就像蛀虫,看起来数量不多,加起来却是大窟窿。去年6月爆出,7省市清理吃空饷者7万多人,一年耗费至少3.5亿元。更重要的是,在制造吃空饷的身份特权之下,公共利益被明目张胆地私相授受,加剧了公众的不平等感。一边是数千大学生争当环卫工,一边却是还没毕业就已经吃公饷;一边是尚有许多弱势群体需要救济,一边却是公共财政经费流入个人腰包。两相对比之下,难免会让公众对各种特权产生焦虑感。
这样的特权焦虑,侵害到政府的公信力,也销蚀着整体的社会信任。从领导干部的穿戴屡屡引起关注,到“为官即腐”的负面猜想、“逢提必疑”的情绪宣泄,“身份”成为是非的标准,“职位”成为好坏的依据,都能看到这种焦虑的影子。而这些用权力安排亲友吃空饷者,正写照出特权焦虑的现实语境。
正因此,习近平才在中纪委全会上警示全党,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更告诫全党,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相信,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勇气,以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的决心,吃空饷一定不会再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老问题。
1月30日堵住环评造假,方有环保公信
一旦环评从“过滤器”变成“大漏斗”,许多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就会通过环评穿上合法的外衣,进而造成一起起本不应该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
调查表涉嫌造假,评估方法失当,秦皇岛西部垃圾焚烧厂项目环评失实事件,再次将环评造假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相关报道见本报1月29日4版)公众关注的原因还在于,这并非个案,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纠纷事件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环评造假现象。本应作为环境风险过滤器、安全阀的环评制度,却屡屡成为“大漏斗”,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环评制度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事前控制,环评制度既可以有效预防环境损害的发生,也能够将环境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环境保护制度,我国更是专门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随着经济发展和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提升,公众对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异常敏感,环评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苛的审视,也承载着相关部门机构的环保公信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环评造假尤为引人注目,也更加不可容忍。
从社会背景看,环评造假是政绩冲动的外在表现。虽然中央早就提出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但是在有些地方GDP依然是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很多时候,面对招商引资项目、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重点项目,环评仅仅是走个程序而已。一些人因此不以为然,不过是走形式,造个假又有何妨呢?
从制度设计看,现有环评制度的不足,也为滋生造假提供了温床。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环评单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这种制度框架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环评单位往往需要“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想方设法确保环评报告获得通过。环评这个过滤器成了大漏斗,许多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反而通过环评穿上了合法的外衣,造成了一起起本不应该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
从环评流程看,环评程序不透明也是环评造假严重的原因之一。尽管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环评阶段的公众参与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环评^91考试网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依然不足,公众意见处理走过场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导致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较低。缺少了有效的公众监督,缺少了公开透明,环评单位才有了造假的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杜绝环评造假,一方面需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环评制度设计,切断环评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保障环评单位的独立自主性;加强公众参与进程,实施重大项目环评报告公众听证制度,使造假者在阳光下无处藏身。
正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所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事业已经大为发展,在环境方面正处在敏感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相较于环境污染,人们更关心政府的态度决心,更关注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只有从源头遏制类似环评造假等现象,才能不断构建环保公信力,从容度过环境敏感期。
1月31日治理雾霾,需要告别“口头环保”
如果霾的反复跳踉,让我们开始警惕笼罩在每一个人头上的社会责任灰霾,那么,驱霾的过程,也是我们净化自己的过程
“霾”又一次大摇大摆地来了。而且盘踞在中国东中部,流连不去,弄得大家心惶惶、视茫茫,呼吸不爽,情绪很糟。网上也开始出现各种“神吐槽”,诸如厚德载“雾”,自强不“吸”……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问号:是谁催生了“霾”?
“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