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2013年《人民日报》时评(1月份)(三)
2013-07-26 15:48:2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问题说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目前的难点是,“提低”,上位法难以提供法律支持;“扩中”,缺乏配套的财税制度;“限高”,还需要有更完善的政策措施。因此,解决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都在优化顶层设计、增加制度供给,以实现综合治理。正如党的十八大指出的,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革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目前,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4到0.36之间,而一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基尼系数都在0.5上下徘徊。面对前车之鉴,我们更应增强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以积极态度和谨慎政策加以探讨和解决。


  当基尼系数不再神秘,收入分配改革需要新的破题。只有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这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1月22日:“烂尾新闻” 如何有下文
防止新闻“烂尾”,亟须机制创新,实现从应急处置到常态治理的转变


  建筑工程有烂尾楼,舆论场中也有“烂尾新闻”。回顾近期一些热点事件,不少在媒体聚光灯挪开之后便没了下文,事情报道出来之后,缺乏持续关注,也不知问题有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新闻“烂尾”现象,表面上看是媒体注意力转移、热点转换的结果,仔细推究,则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处理事态不给力等原因。


  相比以往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回应社会热点上,速度提升了,力度也加大了。从“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被迅速处理,到雷政富的“63小时落马”,都说明了这一点。然而,一些地方的回应却不能令人满意——表态快,但处理慢;发布多,但真相少;道歉重,但问责轻。


  当新闻事件上升为公共议题,公众不仅追问事实真相,也关心谁来负责、怎样善后,以及如何避免类似问题重演。对这些追问的应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只是高调应对舆情、消极处理问题,看似开了个好头,实际上虎头蛇尾搞“半拉子工程”,这种做法,都是避风头心理在作祟,对公众不负责任,不利于解决现实问题。


  新闻容易“烂尾”,但对背后问题的处理不能烂尾。媒体报道常常只是揭了盖子,暴露了问题,问题之锁还没有打开,需要有关部门积极破解,才能让社会关切有下文,消除“烂尾新闻”产生的现实土壤。尤其在舆论焦点走马灯似的变幻中,从有关部门到相关干部,更应当有定力,抓住问题不放松,不能因为关注度高、影响面广就多使劲儿,记者一撤就松口气儿。否则,病根不除,新剧情又将再次上演。


  防止新闻“烂尾”,亟须机制创新,实现从应急处置到常态治理的转变。延长处置链条,建立事件调查和处理信息的全程公开制度,才能在公众目光下不断推动问题解决。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形成合力,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监督,才能倒逼干部守土有责、恪尽职守。更重要的是,应从媒体报道、公众反映中,从个案的披露和发酵中,举一反三,反思同类现象,查找深层症结,建立防错纠错机制,才能了却旧账、不欠新账。


  媒体曝光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事件的终点。新的舆论格局下,管理部门不仅需要在态度上接受舆论监督,更需要在解决问题上扎实接棒,把热点压力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一个个热点事件的回应和处理中有所收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推动社会进步。

1月24日要习惯“玻璃房”中卖票
仅用“运力缺口”,难以回答“一票难求”,纾解不了“购票焦虑”。应以更透明的信息、更积极的姿态,回应公众关切


  铁路春运节前售票高峰,与往年颇多类似却又稍显不同:一周里,日均售票近700万张,其中约40%是在网络售出,而去年这一数据最高值仅为20%。


  出行需求巨大,运力仍有缺口,热门车票必然被“秒杀”。彻底破除春运“一票难求”痼疾,有赖铁路建设步伐加快。借助科技、改善管理,也能节省旅客在购票环节的时间和精力。比如,网络购票普及,多数人在家里就能知道有没有票,车站窗口和售票点的通宵长队,正在缩短。


  即便如此,公众还是有微词。听着电话里的忙音,点击上百次还买不到票,难免会积累负面情绪,更会犯嘀咕:车票都被谁买走了?明知流量巨大,网站怎么还那么脆弱?


  我们已经进入“权利时代”。从“排第一也没票”的牢骚,到“抢票插件”的争议,再到对12306网站投资数额的质疑,都是给铁路部门的时代考题。仅用“运力缺口”,难以回答“一票难求”,纾解不了“购票焦虑”,需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回应公众关切,从而获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其中,信息公开可谓关键。比如,长线多点,车票在各车站间怎样分配?相比其他电商网站,12306难在哪里?如此大量车票,各种发售渠道占比如何?如果有专业的分析解读、及时充分的披露,公众自然能对分配是否合理、程序是否合规做出判断,对铁路之难多几分理解,对逐步缓解添几分信心,也让铁路内部自我加压、提升服务质量增添了动力。反之,如果封闭作业、语焉不详,在“人多票少”的境况下,难免会产生负面猜想。


  铁路运输,因其垄断地位和低廉价格,具有很高程度的公益性,是一种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需要公开透明,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正因此,无论之前“公开高铁票价构成”还是近期“公开售票情况”的吁请,都是正常诉求。尽量公开相关信息,不仅是求取理解,更是义务所在。


  更何况,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天价宣传片”的余波未了,又引来“天价售票网”的猜疑,在这样的情况下,集行政监管者和市场主体于一身的铁道部门,理应接受更严格的挑刺。铁路建设涉及政府集中采购项目,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无疑都属于应主动公开、重点公开的内容。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既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也是对具体决策、管理者的保护。


  最近,铁道部运输局负责人已就站票、抢票插件、农民工购票等问题接受采访,回应公众部分关切。求解春运难题并非铁路一家之责,破解“一票难求”也非一时之功。正因为还行进在发展之路上,铁路部门更要习惯在“玻璃房”里工作,多一些真诚回应,少一些遮遮掩掩,才能舒缓公众情绪,赢得理解、信任和尊重,为工作赢得更大空间。

1月25日吃空饷背后的身份特权
各种吃空饷事件的共性,说明一些人把职务当做了特权的身份证,暴露出以公帑入私囊、把公权当私器的特权思想


  不在其位,却谋其饷,又一起背离常理的吃空饷事件闯入公众视野。湖北襄阳襄州区财政局副局长,将仍在高校读书的儿子安排入下属单位并领取工资。目前,儿子被清退,父亲被停职,再次以“空饷坑爹”收场。


  实际上,从其所吃空饷的数额来看,并不算大,将近5万块钱,甚至由单位保存没动过。之所以要吃这份空饷,恐怕更主要的目的是要占上财政局的这个好位置,等大学毕业后,能够理所当然地入职,一劳永逸地“待在编制内”。


  这样的吃空饷,让人想到计划经济时代普遍存在的“顶职”——子女顶替父母职位参加工作。如今,顶职已退出历史舞台,吃空饷却显示出,这种基于身份的特权一时之间难以消散。


  梳理近年来各地的吃空饷事件,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吃空饷者跟领导沾亲带故,而领导又掌握或大或小的权力。这些共性,正说明一些人把职务当做了特权的身份证。权力被装进了个人的口袋,职权范围之内变成法纪边界之外,所以才有“老子握着章子,儿子占个位子”的变相顶职,才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权力兑现心态。2011年湖南永州教师吃空饷事件被曝光,当地教育局局长还质问记者“空饷吃的是地方财政,不是国家财政,关你记者什么事”,正暴露出以公帑入私囊、把公权当私器的特权思想。


  吃空饷就像蛀虫,看起来数量不多,加起来却是大窟窿。去年6月爆出,7省市清理吃空饷者7万多人,一年耗费至少3.5亿元。更重要的是,在制造吃空饷的身份特权之下,公共利益被明目张胆地私相授受,加剧了公众的不平等感。一边是数千大学生争当环卫工,一边却是还没毕业就已经吃公饷;一边是尚有许多弱势群体需要救济,一边却是公共财政经费流入个人腰包。两相对比之下,难免会让公众对各种特权产生焦虑感。


  这样的特权焦虑,侵害到政府的公信力,也销蚀着整体的社会信任。从领导干部的穿戴屡屡引起关注,到“为官即腐”的负面猜想、“逢提必疑”的情绪宣泄,“身份”成为是非的标准,“职位”成为好坏的依据,都能看到这种焦虑的影子。而这些用权力安排亲友吃空饷者,正写照出特权焦虑的现实语境。


  正因此,习近平才在中纪委全会上警示全党,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更告诫全党,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相信,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勇气,以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的决心,吃空饷一定不会再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老问题。

1月30日堵住环评造假,方有环保公信
一旦环评从“过滤器”变成“大漏斗”,许多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就会通过环评穿上合法的外衣,进而造成一起起本不应该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


  调查表涉嫌造假,评估方法失当,秦皇岛西部垃圾焚烧厂项目环评失实事件,再次将环评造假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相关报道见本报1月29日4版)公众关注的原因还在于,这并非个案,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纠纷事件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环评造假现象。本应作为环境风险过滤器、安全阀的环评制度,却屡屡成为“大漏斗”,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环评制度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事前控制,环评制度既可以有效预防环境损害的发生,也能够将环境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环境保护制度,我国更是专门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随着经济发展和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提升,公众对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异常敏感,环评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苛的审视,也承载着相关部门机构的环保公信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环评造假尤为引人注目,也更加不可容忍。


  从社会背景看,环评造假是政绩冲动的外在表现。虽然中央早就提出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但是在有些地方GDP依然是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很多时候,面对招商引资项目、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重点项目,环评仅仅是走个程序而已。一些人因此不以为然,不过是走形式,造个假又有何妨呢?


  从制度设计看,现有环评制度的不足,也为滋生造假提供了温床。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环评单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这种制度框架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环评单位往往需要“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想方设法确保环评报告获得通过。环评这个过滤器成了大漏斗,许多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反而通过环评穿上了合法的外衣,造成了一起起本不应该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


  从环评流程看,环评程序不透明也是环评造假严重的原因之一。尽管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环评阶段的公众参与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环评^91考试网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依然不足,公众意见处理走过场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导致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较低。缺少了有效的公众监督,缺少了公开透明,环评单位才有了造假的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杜绝环评造假,一方面需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环评制度设计,切断环评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保障环评单位的独立自主性;加强公众参与进程,实施重大项目环评报告公众听证制度,使造假者在阳光下无处藏身。


  正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所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事业已经大为发展,在环境方面正处在敏感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相较于环境污染,人们更关心政府的态度决心,更关注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只有从源头遏制类似环评造假等现象,才能不断构建环保公信力,从容度过环境敏感期。
1月31日治理雾霾,需要告别“口头环保”
 如果霾的反复跳踉,让我们开始警惕笼罩在每一个人头上的社会责任灰霾,那么,驱霾的过程,也是我们净化自己的过程


  “霾”又一次大摇大摆地来了。而且盘踞在中国东中部,流连不去,弄得大家心惶惶、视茫茫,呼吸不爽,情绪很糟。网上也开始出现各种“神吐槽”,诸如厚德载“雾”,自强不“吸”……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问号:是谁催生了“霾”?


  “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申论80分,其实没那么难!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