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果您不想参与器官捐献计划,请在这里画勾。”器官捐献率如此悬殊,原因就在于知情同意书中的那一个词:“想”或“不想”。
这是两种不同的“默认选项”。第一种默认的情况是所有人都不参与器官捐献计划,因此参与者需要做出行动改变——“画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默认选项,因为在潜意识里这被看做是推荐的方案,而“画勾”做出改变则需要费力气,付出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投入,以换取改变默认选项后的收益。同样的,在第二种默认选项中,默认的情况是所有人都在器官捐献计划内,这也是默认的推荐,不捐献才需要人们去做决定和做出行动改变,而这需要花费人们更多的精力。也正因此,在两种情况下,“画勾”的都是少数,而接受“默认选项”则是大多数人的决定。
51.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词语是( )
A.急转直下
B.大起大落
C.天壤之别
D.平淡无奇
51.【解析】A。根据第一段中的数据可知,以“荷兰”为分界线,产生了明显的高低差异,即前高后低。由此可知,第一段横线处应填入的成语应为“急转直下”。A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52.文中划线的“这些因素”不包换( )
A.教育水平
B.经济状况
C.地理位置
D.宗教信仰
52.【解析】D。“这些因素”出现在第二段末尾处,可指代整个第二段中提到的因素。根据第二段中,“英国和法国教育,经济水平相当”可知,A、B两项可排除。根据“德国和奥地利接壤”可知,C项可排除。D项“宗教信仰”在原文中未提及,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53.宣传不能提高器官捐献率,这一点在哪个国家得到了验证( )
A.英国
B.荷兰
C.比利时
D.葡萄牙
53.【解析】B。文章第三段,举了“荷兰”的例子。在具体情况描述中提到,荷兰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但是器官捐献的同意率仍然很低。因此,验证“宣传不能提高器官捐献率”的是“荷兰”,B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54.作者认为应该( )
A.立法以强制推行器官的捐献
B.对器官捐献者给予物质奖励
C.修改知情同意书的默认选项
D.改变器官捐献的流程和环节
54.【解析】C。根据文章最后两段内容可知,作者主要围绕着“知情同意书的‘默认选项’”来发表观点。因此,C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55.这篇文章意在( )
A.指出器官捐献的瓶颈
B.提示一个心理学规律
C.比较中外的医疗水平
D.反对过度的夸大宣传
55.【解析】B。根据文章最后两段内容可知,作者主要围绕着“知情同意书的‘默认选项’”来发表观点,而在此过程中,着重对表格填写人员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由此可知,B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56~60题
通常,濒海国家的人民对于自己的海军,都是以历史愈久而倍感骄傲,纵是自己的海军曾经遭遇过大的失败,也通常会从失败的黑暗中寻找、提炼可贵的光芒,抑或是歌颂悲壮的牺牲,以期永志不忘。然而中国的北洋水师,却处于被国人习惯性的羞辱之中。
海军是西方大工业背景下诞生的彻头彻尾的洋事务,建设海军也由此成为清末进行近代化建设的一个难得的突破口。但在当时占主流的中国知识阶层看来,北洋水师的大部分军人连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和国学功底都不具备,却获得了普天下多少寒窗苦读的士子孜孜以求而不得的前途,其收入也比同级陆军军官司要高得多。
甲午战争时,一些人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催促北洋水师作战,却对当时的战争走向全无了解。北洋水师固守军港,被视为畏葸避战;北洋水师出发巡海,则被骂为畏敌远遁,总之进退皆不是。_______,如此不仅可以一释之前对北洋水师所积郁的怒火,也可以证明建设海军及其相关的洋务活动都是错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北洋水师的甲午海战,更像是一场内战。
战败后,保守势力对那支海军取得了报复式的反攻胜利,大师未经证实或是出于不了解海军而出现的关于北洋水师的负面信息层出不穷。民国时期对北洋水师的抹黑在20世界30年代达到顶峰,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外部压力,国内社会批评军队腐化、政治腐化时,习惯性地将北洋水师拖出来作标本。而新时代对北洋水师的抹黑,很多时候其用意和百年前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于借古喻今,在寻找负面典型时,可以将做生意的歪曲故事嫁接在北洋水师身上。
当把甲午战争这场举国大失败的责任推给北洋水师时,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已经逃脱事外,甚至洋洋得意地扮演起对这支军队进行道德裁判的角色。
实际上,在封闭黑暗的清末,北洋水师是照亮通向近代化之路的一缕微弱火光,虽最终不幸熄灭,但其所指引的方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在120年后的今天,这个方向应该看得更为清楚。
56.下列哪项最接近当时的保守势力对甲午海战失利的态度( )
A.幸灾乐祸
B.义愤填膺
C.虽败犹荣
D.痛定思痛
56.【解析】A。根据第五段内容“战败后,保守势力对那支海军取得了报复式的反攻胜利,大量未经证实或是出于不了解海军而出现的关于北洋水师的负面信息层出不穷”可知,保守势力对甲午海战失利的态度是“幸灾乐祸”。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57.下列哪项最接近文中所述北洋水师当时面临的处境( )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C.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D.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57.【解析】C。根据第三段内容“北洋水师固守军港,被视为畏葸避战;北洋水师出发巡海,则被骂为畏敌远遁,总之进退皆不是”可知,C项“进退路穷,腹背受敌”符合文中所描述的处境。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58.填入文中划线处最恰当的是( )
A.其实,时人普遍对于北洋水师是漠不关心的,认为战败战胜都无所谓
B.当时人们的心情很复杂,即怕北洋水师战败,又怕赢了之后自己的见解被嘲笑
C.当时人们虽然不满于北洋水师西化的做派,但还是希望他们能打一场扬眉吐气之仗
D.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实则很多人内心里其实更希望北洋水师上阵的结果是战败出洋相
58.【解析】D。定位第四段,根据横线后文内容“如此不仅可以一释之前对北洋水师所积郁的怒火,也可以证明建设海军及其相关的洋务活动都是错的”可知,舆论对于战争的结果是持否定的倾向,即希望战败,对应D项。其他三个选项表达倾向与文段不符。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59.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
A.空谈误国的文士
B.被抹黑的北洋水师
C.近代中国的明灯
D.甲午海战的反思
59.【解析】B。文段谈论的主体词是“北洋水师”,在每一段均高频出现,根据主体排除法,对应B项。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60.纵观全文,最后一段划线部分“这个方向”指的是( )
A.建设现代化的海军
B.形成知识型的社会
C.借鉴西方先进经验
D.打破闭关锁国思维
60.【解析】A。文段首句引出话题“海军”,指出人民对海军的态度,最后一段提到“北洋水师是照亮通向近代化之路的一缕微弱火光,虽最终不兴熄灭,但其指引的方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尾句强调“这个方向”对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可知文段强调的“海军”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对应A项。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61~65题
长远以来,中国就重视文化立国,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文化的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了各个朝代的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很深。众所周知的如《论语》《大学》等成为数百年来包括帝王在内的治国理政者们的必读书,历史上国家治理者推行“敬天法祖”“以孝治天下”等理念和做法,都是礼治的表现。
中国历史的主流,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影响下的帝王及士大夫们在治理国家。虽然经历许多次改朝换代,期间也有一些________的帝王,但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中国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________。
在礼治之下,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治,有法制体系以规范社会治理的各方面。比如有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员廉洁奉公,有官员选拔制度以保证任人唯贤,等等。就监察制度来说,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进行严格详细的规定。对皇帝本身,也不是没有约束制度。比如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虽然最高命令是皇帝诏书,但诏书由中书省拟撰,后经门下省复审。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封驳”,也就是把皇帝命令挡回去。“封驳”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封驳”的例子屡见不鲜,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明朝来华多年的传教士利玛窦也注意到,“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对法治的推崇,屡见于古代经典。比如《管子》说“法令者,群臣之所共立也”;荀子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这些思想都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时期,整个社会能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来进行治理,并实现较长时间的良性运转,至少应说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法治特色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认为“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连《历史的终结》一书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
当然中国历史上的治理,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很多不完善乃至糟粕的东西,但我们不应简单以人治抹杀中国古代治理经验,从而失去了取其精华的机会。比如历史上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经验就值得借鉴。笔者也注意到,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但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
61.作者反驳了以下哪种观点( )
A.中国文化中存在的糟粕
B.文化昌明时代社会治理更为完善
C.中国历史上没有法治
D.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61.【解析】C。这是一道态度观点题,定位第五段,出现了观点引导词“笔者认为”“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后面论证中国历史上的法治,所以作者否定的观点是中国没有法治。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62.依次填入第2段划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A.不学无术 尊崇
B.唯我独尊 遵循
C.昏庸无道 推崇
D.一言九鼎 信奉
62.【解析】A。定位第二段,段中根据“多次改朝换代”和转折关联词“但”可知第一个空要填入一个消极倾向性的词,由此D项“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根据第二个空,要和“体现”形成动宾搭配,“遵循”是动词,因此不能做宾语,所以排除B项;“推崇”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尊崇”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尊重和推崇,乃至于崇拜。根据文段搭配的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所以本题选择A项。“唯我独尊”现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昏庸无道”糊涂平庸,凶狠残暴,不讲道义,多用指糊涂无能且残暴凶狠的帝王。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63.文章举唐代“封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监察制度历史悠久
B.君权受到一定约束
C.唐代各部分工明确
D.机制逐渐出现
63.【解析】B。这是一道细节查找题,首先定位第三段,举唐朝的例子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文段前面说“对皇帝本身,也不是没有对其进行约束的制度。”然后举例门下省可以“封驳”抵挡皇帝的命令,所以唐代的例子也是体现对于皇帝本身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