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11年考研政治必备之强化训练二(试卷及答案)(二)
2010-07-27 21:38:58 来源: 作者: 【 】 浏览:3149次 评论: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

 

 

9、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因为()

 A.它们的内容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B.它们为大多数人所公认

 C.它们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认识

 D.它们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间接经验回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C.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2、人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A.在人的知识、情感、意志中,情感和意志属于非理性因素

 B.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因素

 C.人的认识过程中的非逻辑性思维

 D.非逻辑的跳跃

 

 

13、“只要迈进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迈进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4、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段话说明了()

 A.思想本身不是现实的力量

 B.一定思想只有和一定的实践相结合,才会变成现实力量

 C.思想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对社会存在起作用

 D.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思想,只要被群众掌握,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15、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D.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6、清代哲学家魏源提出“及之而后知”,他说:“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这种观点在认识上是()

 A.坚持了唯物论

 B.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

 C.重视实践的重大作用

 D.坚持辩证法

 

 

1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

 A.接受实践的检验

 B.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C.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19、“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教条主义

 B.理论脱离实际

 C.本本主义

 D.经验论

 

 

20、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

 A.教条主义

 B.经验主义

 C.“左”的错误

 D.右的错误

 

 

21、“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我主义的观点

 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

 

 

22、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是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23、下列选项中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孔子提出“生而知之”

 B.孟子说“不虑而知”

 C.老子说“不行而知”

 D.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4、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25、价值具有()

 A.主观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实践性

 

 

26、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A.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B.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C.价值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前提

 D.价值是物质关系

 

 

27、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

 A.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B.对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实践关系的正确认识

 

 

28、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是()

 A.实践原则

 B.真理原则

 C.思想原则

 D.价值原则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

 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适用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3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3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

 A.具有直接现实性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C.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D.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32、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说明()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C.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不能认识和推断的

 D.归纳方法的局限性

 

 

简答题

 

(每小题3)

 

 

1、试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并以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阐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事的关系。

 

 

 

2、如何理解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原理对反对“左”、右倾错误有何意义?

 

 

 

3、说明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4、试述在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请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5、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联系,并指出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6、试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说明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7、运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说明正确地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必要性。

 

 

 

8、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9、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10、分析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11、价值评价及其尺度是什么?

 

 

 

12、分析说明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13、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对认识(知识)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的意思),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请回答: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2)材料2、材料3同材料1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2与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4)材料4揭示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

 

 

 

14、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 材料2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3 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

 

 

 

15、分析下面有关知行关系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行高于知

Tags:2011年 考研 政治 试卷 模拟题 冲刺 责任编辑:小编01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1年考研政治必备之强化训练四.. 下一篇2011年考研政治必备之强化训练五..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