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11年考研政治必备之强化训练二(试卷及答案)(五)
2010-07-27 21:38:58 来源: 作者: 【 】 浏览:3149次 评论: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案解析: 这是列宁同志的一段话,它揭示出真理具有条件性、相对性、具体性,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所以本题的命题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13、“只要迈进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迈进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参考答案: [A, B, C,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强调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尤其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物质的力量。所以A、B、C、D都是正确的。
14、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段话说明了()
 A.思想本身不是现实的力量
 B.一定思想只有和一定的实践相结合,才会变成现实力量
 C.思想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对社会存在起作用
 D.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思想,只要被群众掌握,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参考答案: [B, C] 答案解析: 命题A是一种自然现象,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无关。命题D讲的是学习,不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故而不选。所以本题选B、C。
15、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D.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参考答案: [A, B, C] 答案解析: 魏源的话强调知是从及来的,先有及后有知,这就强调了实践和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坚持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这也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所以本题选A、B、C。至于命题D与魏源的话关系不大,故而可以不选。
16、清代哲学家魏源提出“及之而后知”,他说:“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这种观点在认识上是()
 A.坚持了唯物论
 B.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
 C.重视实践的重大作用
 D.坚持辩证法
 
参考答案: [A, C, D] 答案解析: 认识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比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更伟大的一次飞跃,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之所以更重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认识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使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命题A、C、D均选。至于命题B不是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所能解决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事物主客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1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
 A.接受实践的检验
 B.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C.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答案: [A, B, C] 答案解析: 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者,所以只有非唯物主义中间才有不可知论,故命题D在不选之列。A、B、C命题都准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故选择之。
1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参考答案: [A, B, C] 答案解析: 本题中,“按图索骥”的错误为唯理论,教条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所以命题A、B、C符合题意。
19、“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教条主义
 B.理论脱离实际
 C.本本主义
 D.经验论
 
参考答案: [A, B, C, D] 答案解析: 本题四个命题均可以从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中产生。教条主义,则使理论脱离了实际,使理论成为一切问题的标准,经验主义则把经验绝对化并脱离实际的产物,而“左”的和右的错误,其根源都在主观脱离客观,认识脱离实际。
20、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
 A.教条主义
 B.经验主义
 C.“左”的错误
 D.右的错误
 
参考答案: [A, C, D] 答案解析: 感觉是人对世界低层次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组成部分,“跟着感觉走”这一命题把人的感觉绝对化为惟一的东西,这就成为了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命题了。由于感觉是人的感觉,是我的感觉,把感觉绝对化,也就把我的感觉绝对化,在逻辑上导致了唯我论的结果。同时由于感觉是与理性相对应的,感觉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跟着感觉走”只要感觉,也就否认了理性,所以这又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观点。所以本题选命题A、C、D。唯物主义感觉上的观点是,认为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感觉是迈向更高级的理性的桥梁和基础,因此感觉既不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感觉也不是惟一的存在,感觉是感性认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跟着感觉走”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21、“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我主义的观点
 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
 
参考答案: [A, B, C] 答案解析: 老年人的认识有其因经验和知识积累比年轻人多而带来的优点,但也有其缺点,比如因经验和知识多而产生守旧性、片面性等等,所以不能说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青年人的认识。认识来源于经验,说的是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命题,老年人之所以比青年人更深刻,就在于经验更丰富和知识更多,并能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所以本题选A、B、C。
22、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是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参考答案: [A, B, C] 答案解析: 本题中,ABC都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的知行观,强调先知后行,只有D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所以命题A、B、C符合题意。
23、下列选项中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孔子提出“生而知之”
 B.孟子说“不虑而知”
 C.老子说“不行而知”
 D.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参考答案: [B,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本题中有两个主句,第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指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第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是指理论对于实践有指导作用。因此,命题A、D是错误的,只有B、C符合题意。
24、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参考答案: [B, C] 答案解析: 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 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内在统一的。
25、价值具有()
 A.主观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实践性
 
参考答案: [A, B] 答案解析: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第二,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26、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A.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B.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C.价值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前提
 D.价值是物质关系
 
参考答案: [A, C] 答案解析: 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对主体本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主体为了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评价,在认识对象的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称为客体,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实际需要。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27、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
 A.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B.对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实践关系的正确认识
 
参考答案: [B, D] 答案解析: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什么是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考虑为什么要认识真理时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阶级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28、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是()
 A.实践原则
 B.真理原则
 C.思想原则
 D.价值原则
 
参考答案: [A, B, C, D] 答案解析: 本题四个命题指出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的关系。命题A指出真理和价值侧重点从而指向性的不同,命题B指出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命题C指出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命题D则是指出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检验标准,所以四个命题全选。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
 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适用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参考答案: [C, D] 答案解析: 真理的具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把具体性理解为生动的形象,这是艺术上的概念,两者不能等同,所以命题A混淆了两种意义上对具体的理解,故而不选。真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其中当然包含着抽象概括的作用,所以命题B也在不选之列。命题C、D准确反映了真理具体性的含义,即真理的具体性是与真理适用的范围、条件、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相关的,正因为这样,真理不具有抽象不变的公式,所以这两个命题都选。
3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参考答案: [A, B, C,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实践的特点和作用,四个选项均符合题意。
3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
 A.具有直接现实性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C.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D.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参考答案: [A, B,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感性认识,强调感性认识、归纳方法的局限性,由此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A、B、D命题符合题意。
32、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说明()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感
Tags:2011年 考研 政治 试卷 模拟题 冲刺 责任编辑:小编01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1年考研政治必备之强化训练四.. 下一篇2011年考研政治必备之强化训练五..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