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变化受情感制约,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③情绪和情感是两种彼此难以分离的心理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第四章 心理过程——意志过程
真题回顾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
的心理过程。
标准化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C。解析:题干清晰地表明了意志的内涵。
7.【答案】A。解析:趋避冲突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21 报名专线:400-6300-999
8.【答案】D。解析: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并独立自主地采取
决定和执行决定。
9.【答案】C。解析:意志的果断性是指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采取
决定,并实现作出的决定。
二、填空题
【答案】情感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
活动目的的品质。
(2)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
(3)意志的坚持性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这种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
是其他三种品质的综合表现或总结。
(4)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叫自制力或意志力。
2.【参考答案】
(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
第五章 个性心理
真题回顾
1.【答案】C。解析:20 世纪 80 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
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
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2.【答案】A。解析: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性格。
3.【答案】C。
标准化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2.【答案】B。解析: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3.【答案】D。解析:搞小发明体现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4.【答案】D。解析:爱与归属需要是指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
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有归属感。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22 报名专线:400-6300-999
5.【答案】B。解析: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含义。
6.【答案】D。解析:诱因的含义。
7.【答案】D。解析: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会环境的刺激。
8.【答案】C。解析:活泼是指性格。
9.【答案】C。解析:性格可以做善恶评价。
10.【答案】B。解析: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前提,环境提供了可能性。
11.【答案】D。解析:一般能力包括许多因素。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A、B、
C 三个答案是特殊能力,而观察能力是一般能力。
12.【答案】D。
13.【答案】A。解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
别差异。
14.【答案】C。解析:抑郁质的特征。
15.【答案】B。
16.【答案】B。解析:性格有好坏之分,气质没有。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CD。
2.【答案】ABCD。解析: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
异;能力结构的差异;性别差异。
3.【答案】BD。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需要转化为动机需要诱因的刺激。
2.【答案】×。
3.【答案】×。解析:才能是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
4.【答案】√。
四、填空题
1.【答案】个性心理 2.【答案】需要 3.【答案】动机
4.【答案】特殊能力 5.【答案】模仿能力
6.【答案】性格、气质 7.【答案】快乐、现实、道德
8.【答案】性格 9.【答案】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五、名词解释题
1.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
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
2.需要:是指人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都有一种满足自己需
要的欲求或动力。
3.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4.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5.智力: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
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意志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6.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
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
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六、简答题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23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参考答案】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
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
的需要。
五个层次的关系:
(1)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
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3)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
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
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第六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标准化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考查态度的成分。
2.【答案】C。解析:考查刻板效应的含义。
3.【答案】C。解析: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
御机制。
4.【答案】A。解析:移情,就是情感转移的意思。
5.【答案】C。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望效应。
6.【答案】C。 7.【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答案】AB。解析:信息呈现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只有两个方面,首因和近因效应。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态度与行为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
2.【答案】√。 3.【答案】√。
4.【答案】×。解析:当心理发生恐惧时,人更倾向于亲近群体。
5.【答案】√。6. 【答案】√。
7.【答案】×。解析:双方形成互补关系时,彼此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8.【答案】×。解析: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相结合,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9.【答案】×。解析: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产生较大的凝聚力。
10.【答案】×。解析:承担难度大、较复杂或不熟练的工作任务时,他人在场会起到干
扰作用,使工作效率降低。
四、填空题
1.【答案】社会刻板 2.【答案】晕轮 3.【答案】投射
4.【答案】情感,行为 5.【答案】群体 6.【答案】参照
7.【答案】集体
五、名词解释题
1.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2.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
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24 报名专线:400-6300-999
3.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4.群体:是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其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的一群人的集合体,它是人们在具体生活和交际条件下结成的共同体。
5.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
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6.从众: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
行为方式。
7.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
从与从众有着本质不同。从众情况下个体是自愿的,服从情况下个体是不自愿的,是应别人
要求去行动的。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真题回顾
【答案】桑代克。
标准化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B。解析:1867—1869 年,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
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因此,答案选 B。
4.【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E。2.【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答案】×。
2.【答案】×。解析: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
织在一起。
四、填空题
1.【答案】学习过程 2.【答案】性别差异
3.【答案】布鲁纳
五、名词解释题
1.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
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内容是指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
材、课程。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25 报名专线:400-6300-999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真题回顾
1.【答案】D。解析:.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角色同一感。
2.【答案】B。解析:前运算阶段的特点: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
板性;没有守恒概念;
标准化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美国的心理学家赫尔曼·维特金的研究最为著名。他认为,场独立
者对客观事物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
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因此,答案选 B。
2.【答案】A。解析:根据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部分的论述,18 个月一 4 岁是成
为自主者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
感,克服羞怯与怀疑。因此,答案选 A。
3.【答案】D。
4.【答案】C。解析:初中学生年龄一般从 11、12 岁到 14、15 岁,按个体的心理发展
划分阶段为少年期,故选 C。
5.【答案】D。解析: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
特征,题中描述的认识方式应属于此类型,故选 D。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D。解析:前运算阶段(2~7 岁),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
象图式,思维仍受直觉思维的影响。儿童还存在“万物有灵论”的现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思维具有刻板性;儿童尚未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因此,答案选 ABD。
2.【答案】AD。 3.【答案】ABCE。
三、判断题
【答案】×。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儿童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主
性。
四、填空题
1.【答案】社会性发展 2.【答案】具体运算
五、名词解释题
1.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
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
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
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
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同时,在关键期中,个体
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91考试网学员专用资料 26 报名专线:400-6300-999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真题回顾
1.【答案】观察学习。
2.【参考答案】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
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
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