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事业单位招聘专用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

TOP

2013年公共基础知识精讲之第三篇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
2013-07-28 19:22:18 来源: 作者: 【 】 浏览:329次 评论:0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①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②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三)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2)真理的具体性还表现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上。①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二者虽然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真理是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而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二者具有本质区别和确定的界限,不能混淆。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转化的。③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包括以下含义: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②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③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包括以下含义: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五)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②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2)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3)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并取得物质成果;(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互换,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并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成为现实的人。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它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不同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社会的实践本质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社会规律是人们活动的规律。但本质上人类社会又是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客观过程。
  (二)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
  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统称之为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
  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麓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 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 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 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二、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生产力的本质决定了生产力的特征,即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2)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结构。(1)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2)从动态上看,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总之,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思想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和土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根源于经济基础,但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它又超越于经济基础。这使得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他们之间总会有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韵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2)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马克思研究社会现象,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两类关系:一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类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和通过思想而建立的关系,即政治关系,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
  (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即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3)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4)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人的本质和价值
  (一)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马克思指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属性或人性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可以把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情欲本能等。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菰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等等。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价值也就是人对自身的意义,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创造价值。人的价值不同于人以外一般事物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
Tags: 责任编辑:wangke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3年公共基础知识精讲之第三篇.. 下一篇2013年公共基础知识精讲之第二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