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是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是指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两翼。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理论在党的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方面.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心内容,也是最有理论创造性的一个方面。 (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 1.对农业改造 时机:土改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个体农民互助合作,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推进。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阶段: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社会主义性质)。 阶级路线: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 2.对手工业改造 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方法: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步骤: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 改造前提: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仍然具有两面性。 基本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改造形式:从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低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到部分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司合营的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赎买政策: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对资本家和资方代表按照“包下来”的方针和“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作了人事安排,还保留他们的高薪。 阶级路线:把对企业改造和资本家改造结合起来。 历史意义:创造性地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一、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根本不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法去解决,绝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指导方针 1956年5月中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中共八大把它确定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强调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冒险主义。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同样体现了这样的精神。 2.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方面的五种关系,即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到1962年,中央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国民经济安排必须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 3.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第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1956年底都谈到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可以允许一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问题。邓子恢等提出合作社可以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财务”,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大的集中.小的分散”,在生产资料处理方面可以实行“主要公有,次要私有”。 第二,关于管理体制改革。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的问题。 中共八大后,在周恩来、陈云的主持下,完成了关于工业、商业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的起草任务。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毛泽东肯定了鞍山钢铁公司“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经验。 (二)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 第五节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一、实事求是 (1)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路线的问题。 (2)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主观主义,特别要反对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 (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二、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是我党根本的工作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2)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上的。 (3)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毛泽东)。 (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江泽民)。
三、独立自主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一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本国的力量。 (2)无产阶级的事业是相互支援的事业,我们不但不反对外援,而且还要争取外援,但我们不能依赖外援。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根本的是说,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 四、三者的关系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它在这三个方面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 (2)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它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 (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党与党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