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3. 插管过程中应观察病人反应,正确处理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4. 喂食前应确定胃管在胃内。
5. 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h,须服用药物时应将药片研碎,溶解后再灌入;新鲜果汁和奶液应分别注入,防止产生凝块
6. 鼻饲过程中,应做到“三避免”:
(1)避免灌入空气,以防造成腹胀;
(2)避免灌入速度过快,防止不适应;
(3)避免鼻饲液过热或过冷,防止烫伤黏膜和胃部不适。
7. 长期鼻饲者应每天进行口腔护理,每周更换胃管一次,晚间末次喂食后拔出,翌晨从另侧鼻孔插入。
8.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癌和食管梗阻的病人禁忌鼻饲。
要素饮食是一种化学精制食物,含有全部人体所需的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包含游离氨基酸、单糖、必需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类和微量元素。它的主要特点是无须经过消化过程,可直接被肠道吸收。要素饮食可通过口服、鼻饲、滴注等方法供给病人。
适用下列病人:
1. 严重烧伤及创伤、严重化脓性感染、多发性骨折等病人。
2. 外科手术前后需营养支持者。
3. 肿瘤或其他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营养不良病人。
4. 肠炎及其他腹泻、消化道瘘、急性胰腺炎等病人。
5.其他,如脑外伤、免疫功能低下病人。
注意事项:1. 要素饮食需新鲜配制,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有配制用物均严格灭菌后使用。每天配制一次,置冰箱保存,应于24h内用完。
2. 要素饮食应以低浓度、低容量开始,逐渐增加;停用时需逐渐减量,不可骤停,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使用期间定期检查血糖、尿糖、大便潜血、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氮排出量和肝功能、电解质等,定期测体重。
3. 滴注过程中应经常巡视病人,如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时应及时查明原因,根据病人反应原因与轻重程度适当调整速度、温度及量,反应严重者可暂停滴入。
4. 长期使用者应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5. 消化道出血病人、三个月内婴儿应禁用;糖尿病病人、胃切除术后病人应慎用
排出量:尿量、粪便量、其他排出量(呕吐量、咯血量、痰量、胃肠减压量、腹腔抽出液量、各种引流量及伤口渗出量等)
记录方法:1. 蓝笔填写出入液量记录单的眉栏项目,如床号、姓名、住院号、日期等。
2. 出入液量记录,晨7时至晚7时用蓝笔记录,晚7时至次晨7时用红笔记录。
3. 出入液量总结,一般每日晚7时作12h的小结,次日晨7时做24h总结,并用蓝笔填写在体温单的相应栏目内。
4. 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
十一:
多尿:24h尿量经常超过2500ml。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病人。
少尿: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常见于心、肾疾病和休克等病人。
无尿:24h尿量少于100ml。常见于严重的心、肾疾病和休克等病人。
膀胱刺激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每次尿量减少。常见于膀胱及尿路感染。
真性尿失禁 |
指膀胱完全不能储存尿液,处于空虚状态,持续发生滴尿现象。可见于昏迷病人。 |
假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 |
指膀胱充盈达一定压力时,尿液不自主的溢出或滴出。多见于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 |
压力性尿失禁 |
指腹部压力增加(如咳嗽、喷嚏、大笑)时出现不自主的排尿。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
尿失禁护理:心理护理 皮肤护理 外部引流 导尿管留置术 室内环境 健康教育 [卫生系统考试题库]
尿潴留护理:1心理护理 .2姿势和环境 3诱导排尿4.热敷、按摩5.针灸、药物6.导尿术7.健康教育
导尿术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技术。
目的:1为尿潴留病人引流出尿液,以减轻痛苦。
2协助临床诊断,如留取尿培养标本,测量膀胱容量、压力,检查残余尿,进行尿道或膀胱造影等。
3为膀胱肿瘤的病人进行膀胱内化疗。
注意事项: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防止尿路感染。
2. 保护病人隐私,维护病人自尊,作好解释与沟通,遮挡操作环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病人着凉。
3. 选择光滑和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4.为男病人插导尿管时,因膀胱颈部肌肉收缩产生阻力,应稍停片刻,嘱病人做深呼吸后,再慢慢插入。
5.为女病人导尿时,若导尿管误入阴道,必须更换导尿管后重新插入。老年女性尿道口回缩,插管时应仔细观察、辨认,避免误入阴道。
6. 对膀胱高度膨胀且又极度虚弱的病人,首次放尿量不得超过000ml。因大量放尿可导致腹腔内压力突然降低,大量血液滞留在腹腔血管内,引起病人血压突然下降产生虚脱;还可使膀胱内压突然降低,引
起膀胱黏膜急剧充血而发生血尿。
导尿留置目的:1. 抢救休克、危重病人时准确记录尿量,测量尿比重,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为盆腔器官手术前的病人引流尿液,以排空膀胱,避免术中误伤。
3. 为某些泌尿系统手术后的病人留置导尿管,便于持续引流和冲洗;并可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以利于愈合。
4. 为昏迷、瘫痪等尿失禁病人或会阴部有伤口的病人留置导尿管,以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注意事项:1. 保持引流通畅 2. 防止逆行感染 3. 防止导尿管脱落4 健康教育
3大量不保留灌肠术【目的】解除便秘和肠胀气。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或分娩作准备。
稀释并清除肠道内有毒物质,减轻中毒。为高热病人降温。
注意事项:消化道出血、妊娠、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等病人禁忌灌肠。
肝昏迷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肠;伤寒病人,溶液量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即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cm);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水钠潴留的病人禁用等渗盐水溶液灌肠。
准确掌握灌肠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
灌肠时病人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应嘱病人做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灌肠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病人出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与医生联系给予紧急处理。
小量不保留灌肠术【目的】
为年老体弱、幼儿及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的病人软化粪便,解除便秘。
排出肠道积气,减轻腹胀。
保留灌肠【目的】1.用于镇静、催眠。 2.治疗肠道感染等。
注意事项:正确评估病人,了解灌肠的目的和病变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插管的深度。
肠道感染的病人,最好在晚上睡觉前灌肠,因为此时活动量小,药液易于保留吸收。
灌肠前嘱病人排便,选用的肛管要细,插管要深,液量要小,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使灌入药液能保留较长时间,利于肠黏膜对药液的充分吸收。
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及排便失禁的病人均不宜保留灌肠。
十二:药物的保管:1.药柜管理 通风干燥、光线充足,专人负责,确保安全。
2.分类保管 3.标签明确 内服药用蓝色边,外用药用红色边,剧毒药和麻醉药用黑色边。
4.定期检查 发现药品如有沉淀、浑浊、异味、变色、变性、潮解等,标签脱落或模糊不清,停止使用。5.妥善保存
(1)易被热破坏的药物---放置冰箱内保存(冷藏于2~10℃)。 如疫苗、胰岛素、抗毒血清、胎盘球蛋白、血液制品和青霉素皮试液等。
(2)易挥发、潮解或风化的药物---需装瓶、密闭盖紧。如酵母片、糖衣片、乙醇等
(3)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装有色密盖瓶中,置于阴凉处,针剂应放在黑纸遮光的药盒内。 如维生素C、氨茶碱,盐酸肾上腺素等
(4)易燃、易爆的药物---单独存放于阴凉处,远离明火。如乙醚、环氧乙烷、乙醇等。
(5)易过期的药物---按有效期时限的先后,有计划地使用。 如各种抗生素、胰岛素等应定期检查。
(6)各类中药---均置于阴凉干燥处,芳香性药品应密盖保存
安全给药的原则:一)根据医嘱给药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和方法。一注意:注意观察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
三)安全正确给药 做到五准确,即将准确的药物、剂量、途径、时间内给予准确的病人。
安全给药指导:1.抗生素及磺胺类药---准时给药。
2.健胃药---饭前服。助消化药和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饭后服。
3.磺胺类药物--多饮水。
4.止咳糖浆:服后不宜立即饮水。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应最后服。
5.服用强心甙类药物:先测量病人脉率(心率)及节律。成人脉率<60次/min或节律异常---暂停服药并报告医生。
6.对牙齿有腐蚀作用或使牙齿染色的药物用吸水管吸入,服后及时漱口。
7. 缓释片、肠溶片、胶囊吞服不可嚼碎
8.对危重及不能自行服药者应喂服鼻饲者--研碎溶解后,从胃管注入,再温水冲净胃管。
注射原则: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严防交叉感染 四)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六)药液应现用现配 七)注射前排尽空气 八)注射前检查回血 (进针后,注射前)九)掌握无痛注射技术1.解除病人顾虑,分散注意力,维持正确、舒适的姿势,使肌肉放松。2.注射时做到 “二快一慢”(进针、拔针快,推药慢)。3.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选用粗长针头,深部注射。多种药物同时注射时,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皮内注射:目的及部位1.药物过敏试验----前臂掌侧下段 (内侧)2.预防接种---卡介苗接种:上臂三角肌下缘。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实施局麻处
皮下注射: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目的】1用于不宜口服,且需在一定时间内发挥药效的药物2预防接种,如各种菌苗、疫苗3局部供药,如局部麻醉用药
臀大肌定位法:(1)十字定位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上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方(避开内角)1/4处为注射点。 (2)联线定位法: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