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驴也好,只是到了诗人那里,他更爱的是酒。所以有了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了。
这段话的主旨是( )。
A.盛世爱马,末世爱驴
B.诗人的话不可当真,何况是酒话
C.马也好,驴也好,诗人更爱的却是酒
D.南宋陆游虽然落拓,但他却正是末世爱驴的典型实例
49.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形成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B.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C.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基础
D.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50.许多学者都谈到“勤”和“恒”这两者的重要性,我深有同感。假如有人问:治学有没有诀窍?那么我想,勤和恒就是最基本的诀窍。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这是中国的古话。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当然,勤和恒是不可分的。事实上,勤字中间就包含了恒的意思,譬如我们劝人多读书,决不是希望他读一本书,读一天书,而是希望他天天读,持之以恒,把每天读书养成习惯。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
A.“勤”和“恒”的重要性 B.治学的诀窍
C.“勤”和“恒”不能分开 D.勤能补拙,业精于勤
第三部分 数量关系
51.3,10,29,66,127,( )
A. 218 B. 227 C. 189 D. 321
52.13,17,26,( ),67,103
A. 28 B. 36 C. 42 D. 45
53.2,1,6/7,4/5,10/13,( )
A. 4/3 B. 3/4 C. 7/15 D. 7/16
54. 0,16,8,12,10,( )
A. 11 B. 13 C. 14 D. 18
55.64,2,27,( ),8 , ,1 ,1
A. B. C. D.
56.某团体从甲地到乙地,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团体中一部分人乘车先行,余下的人步行,先坐车的人到途中某处下车步行,汽车返回接步行的那部分人,已知步行速度为8千米/小时,汽车速度为40千米/小时。问团体全部成员同时到达乙地需要多少时间?( )
A.5.5小时 B.5小时 C.4.5小时 D.4小时
57. 把一个长18米,宽6米,高4米的大教室,用厚度为25厘米的隔墙分为3个活动室(隔墙砌到顶),每间活动室的门窗面积都是15平方米,现在用石灰粉刷3个活动室的内墙壁和天花板,平均每平方米用石灰0.2千克,那么,一共需要石灰多少千克?( )
A.68.8 B.74.2 C.83.7 D. 59.6
58. 绕湖的一周是22千米,甲、乙二人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以4千米/小时的速度每走1小时后休息5分钟,乙以6千米/小时的速度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则两人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用( ) 分钟。
A. 128 B. 148 C. 155 D. 180
59.有甲、乙两项工程,现在分别由A、B两个施工队完成。在晴天,A施工队完成任务要12天,B施工队完成任务要15天。在雨天,A施工队的工作效率要下降50%,B施工队的工作效率要下降25%。最后两个施工队同时开工并且同时完成这两项工程,则在施工的日子里,雨天有( )。
A. 6天 B. 12天 C. 9天 D. 10天
60.某一天,小张发现办公桌上的台历已经有7天没有翻了,就一次翻了7张,这7张的日期加起来之和是77,那么这一天是( )。
A. 13日 B. 14日 C. 15日 D. 17日
第四部分 判断推理
61.
62.
63.
64.
65.
66.桌子上的蛋糕不知被谁吃了,以下是屋内四个人的回答,甲说:“是乙吃的。”乙说:“是丁吃的。”丙说:“我没有吃。”丁说:“乙在撒谎。”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由此可以判断( )。
A.甲说了真话,是乙吃的 B.乙说了真话,是丁吃的
C.丙说了真话,是甲吃的 D.丁说了真话,是丙吃的
67.林业大学的三名学生刘伟、李刚、吴强去山上种树,他们一共种了三棵树:一颗杨树、一颗松树、一颗槐树。据悉,刘伟没有植杨树,李刚没有植槐树,吴强既没有植杨树也没有植槐树。由此可知( )。
A.刘伟植松树,李刚植杨树,吴强植槐树
B.刘伟植槐树,李刚植杨树,吴强植松树
C.刘伟植杨树,李刚植槐树,吴强植松树
D.刘伟植槐树,李刚植松树,吴强植杨树
68.有白、黄、蓝、红、紫五种颜色的皮球,分别装在五个盒子里。甲、乙、丙、丁、戊五人猜测盒子里皮球的颜色。甲:第二盒是紫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