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
1.(1)移情即设身处地,指不仅在认识水平而且在情绪情感水平上能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属于社会交往能力。
(2)移情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只有通过移情才能实现在认知和情感水平上的角色转变;反之,验证是否实现了角色互换,要看是否达到了移情水平。
2.(1)意志属于非智力因素。指人们在一定目的的驱使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达到所追求的目的。
(2)新闻工作有较大的冒险性和竞争性。为了获得真实的新闻,有时新闻记者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到第一线去采制新闻;为了实现新闻的实效性,新闻记者必须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3)新闻工作的这两个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不畏任何艰难困苦,不怕打击、报复,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3.(1)理论驱动归纳是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制作)意图、计划的思维策略。这是记者在写作(制作)作品过程中常使用的思维策略。
(2)更多情况下,写作主体只能根据已变化了的新情况或突然发生的事件,作出新的考虑,这种从事实材料直接引出的策略,便是材料驱动归纳策略。
(3)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时有矛盾,比如原先的写作计划不符实际情况,材料驱动归纳就应替代理论驱动归纳,实施思维策略的转变。
4.在现场直播类节目中,应变能力对主持人的意义更为直接、重要。现场直播类节目的特点是跟踪事件的发展,所有节目都为一次性顺利完成,没有任何推倒重来或再加工的机会。而实际上,现场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主观上的稍有不慎可能导致差错,客观情况的错纵复杂或情况有变,还有报道对象的不配合,这种种变化的情况,都要求节目播报和主持者具有处变不惊、敏捷反应的应变能力,以便在瞬间及时迅速调整自己,对一切应对自如。
5.新闻敏感的思维有如下特点:
(1)顿悟性,它在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时有一定的突发性,是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受某种启示激发得来。
(2)灵活性,即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到另一类对象上,能机动自由地转变认识方向,能随机应变地从新闻事实的接触中找到独特的采访、写作、编辑角度。
(3)敏捷性,指的是在思维过程中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并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 (4)创造性,就是说它具有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通过创造想象产生崭新思想的能力。五、论述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心理上的互相影响与相互作用被称为传者与受者的心理互动。它可分为传者对受众的心理影响与受众对传者的心理影响两个方面:
传者对受众的心理影响表现在①传者对受众的影响处于主动的强势情境中;大众传播在传收之间有一档无形的墙——大众传播的机器与设备;大众传播机构集中于大都市,且一般人难于进入,更增添了在受众心中的神秘感;大众传播是一对千千万万的社会传播,传者可以一呼百应,千应万应。②传者对受众的心理影响不是坏事。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的公器,它有传播社会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推广社会规范的责任。受众对传者的心理影响则表现在 ①受众对传者的心理影响是间接、滞后、断续性的,总体来说是微弱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②受众对传者的心理影响首先来自传播中的反馈,其次近似更间接的方式(比如报刊的发行量等)表现出来。?
近年来,在大众传播学中重视受众的呼声越来越高,倾向于受众中心主义取代“传者中心主义”,这是改变受众被动弱者地位的一种重要动向。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各大媒体也做了各种尝试改变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中,传受双方有了更多的心理沟通与心理感应,传播效果会更好。
2.心理健康对新闻工作者的意义:
(1)宏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运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2)中观看,这场变革必然冲击媒介环境,并影响到该环境中的每一个人;
(3)微观看,作为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和受众的导向者,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千千万万的受众。
六、应用分析题(11分)
1.考生应先分析自己智力因素中的特点及长处、短处,即感知、观察、思维、言语、想象力等方面的长短。
2.再分析自己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特点及长短,即在新闻活动中气质、性格及写作、 交际等能力的特点。
3.考生再提出如何运用这些特点,在采访中如何扬长避短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