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038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数学知识是一种( )
A.抽象的知识,和具体事物没有关系
B.抽象的知识,源于具体事物
C.具体的知识,和具体事物有直接联系
D.具体的知识,并等同于具体事物
2.3~4岁幼儿最初对两组物体数量多少的判断是借助物体之间的( )
A.对应摆放
B.大小比较
C.错开排列
D.横排摆放
3.儿童最容易感知的量是( )
A.粗细
B.高矮
C.轻重
D.大小
4.为了让幼儿零散、片断的经验得到整理、归纳,教师宜采用( )
A.操作法
B.观察法
C.演示法
D.讨论法
5.分类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 )
A.想像力
B.记忆力
C.思维能力
D.表达能力
6.儿童数概念的产生是在其模糊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地产生了对物体整个数目的知觉,最后才能进行逐一点数。这说明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开始于( )
A.数数
B.认数
C.逐一点数
D.对集合的笼统感知
7.在一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两组图形的数量,并问幼儿:“4个圆形和3个三角形能不能变成一样多?怎样让它们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谁想到办法了?”以上的教学是为了让幼儿体验到两数之间的( )
A.传递关系
B.次序关系
C.数差关系
D.守恒关系
8.数组成中两个部分数之间存在着互换关系和( )
A.互补关系
B.大小关系
C.差数关系
D.传递关系
9.某幼儿编的应用题是:“小华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许多糖,他一共吃了多少糖?”这道应用题存在的错误是( )
A.条件不清楚
B.结构不完整
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D.问题不明确
10.把一个正方形分割为两个三角形,将分出的三角形合起来又成为一个正方形,这可以让幼儿感知到( )
A.一一对应的关系
B.传递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序列关系
11.在进行数学活动时,教师提供若干活动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 )
A.自主意识
B.规则意识
C.活动意识
D.合作意识
12.下列属于量的本质特征的是( )
A.连续性
B.可测量性
C.不连续性
D.形象性
13.幼儿的测量活动一般是( )
A.目测
B.估测
C.自然测量
D.标准测量
14.幼儿能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却不能以客体为中心判断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其( )
A.动作能力发展的局限
B.语言能力发展的局限
C.想像能力发展来源:91 考试网的局限
D.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
15.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便于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的对大量评价对象收集到可以进行量化处理的反馈信息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测试法
C.临床法
D.座谈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6.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17.教师在选择幼儿数学学习经验时需考虑哪些问题?
1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有哪些?
19.试举例说明“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20.大班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教育要求有哪些?
21.学前儿童时间概念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选做1题,本题10分)
22.结合实际论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具体表现。
23.结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实践,对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