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①。
注:①小单于:乐曲名。
【小题1】诗歌前两句是怎样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的。(3分)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诗歌在刻画“征人”形象方面的特色。(3分)
【小题3】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认为次句“用‘当’字固妙,接以‘汉月孤’三字,尤善写苍莽之神,宜其佳句流转,播为图画也”,结合诗歌,说说你对这一点评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前两句以“边霜”“关榆”“汉月”等(1分)点明了角声响起的地点是边关,季节正当深秋(1分);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残月在天,营造了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角声的悲凉哀怨。(1分)
【小题2】这首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1分)通过征人所见所闻,从角声、塞鸿等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角声悲凉、塞鸿盘旋不度,(1分)写出征人内心的愁苦悲伤。(1分)
【小题3】“当”字写出角声传来,整个边城满溢凄冷氛围;(1分),而接以“汉月孤” ,不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写地上的人看到这片残月时的感觉也是孤零零的。(2分)这样寒声、孤城、残月组合在一起,写尽边塞苍茫悲壮之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的前两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意思是拂晓时分醒来,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榆树叶,原来昨夜下了浓浓的秋霜,使得榆叶纷纷坠落。军中的号角声在城头响起,这时月亮还未落下,孤零零地挂在天边。是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点明这片角声响起的地点是边关,季节当深秋,时间方破晓。这时,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残月在天;回荡在如此凄清的环境气氛中的角声,其声情该是多么悲凉哀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之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分析诗歌在刻画“征人”形象方面的特色,就是来分析诗人是如何来刻画“征人”形象的。题干要求联系全诗,因此通过这首诗四句诗句所写的内容与征人形象的关系的分析来解答。从整首诗来看,“征人”始终未出场,但是又处处写征人。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之作品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对诗歌某一点评的理解,此类题的基本答题思路是,根据诗歌的内容来具体解说点评的内容。也就是用诗歌的内容来解说点评的内容。比如,本题答题就是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当”字的妙处,“汉月孤”的情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鉴赏】
这首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
诗的前两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是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点明这片角声响起的地点是边关,季节当深秋,时间方破晓。这时,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残月在天;回荡在如此凄清的环境气氛中的角声,其声情该是多么悲凉哀怨,这是不言而喻的。从表面看,这两句只是写景,写角声,但这是以没有出场的征人为中心,写他的所见所闻,而且,字里行间还处处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首句一开头,写霜而曰“边霜”,这既说明夜来的霜是降落在边关上,也写出了征人见霜时所产生的身在边关之感。次句在句末写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个“孤”字;这不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写地上的人看到这片残月时的感觉也是孤零零的。
长期身在边关的李益,深知边声,特别是边声中的笛声、角声等是怎样拨动征人的心弦、牵引征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边塞诗往往让读者从一个特定的音响环境进入人物的感情世界。如《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云。“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北征》诗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两诗都是从笛声写到听笛的征人,以及因此触发的情思、引起的反应。这首《听晓角》诗,也从音响着眼下笔,但在构思和写法上却另有其独特之处。当人们读了诗的前两句,总以为将象上述二诗那样,接下去要由角声写到倾听角声的征人,并进而道出他们的感受了。可是,出人意料之外,诗的后两句却是:“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原来诗人的视线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从天边的孤月移向一群飞翔的鸿雁。这里,诗人目迎神往,驰骋他的奇特的诗思,运用他的夸张的诗笔,想象和描写这群从塞北飞到南方去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在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度。这样写,以雁代人,从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层地写出了角声的悲亢凄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对下列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被誉为“神韵无伦”,作者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乡愁。
B.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首诗写出诗人在易水想起当年荆轲壮别的场面,表达了对荆轲及其业绩的钦仰之情,也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C.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首诗描写了山下农家初夏景色,后两句用拟人手法,把静景写得活灵活现。
D.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离别诗,后两句用夸张手法,表达了离别的痛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小题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5分)
小题2:“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前三句借时间的推移(2分)和空间的不断转换(2分),以及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寻梅的执着和艰难。“冬前”“冬后”是时间的间隔,“溪南”“溪北”“树头”“树底”是空间的变换,“两履霜”是细节描写。
小题1:6分)“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曳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3分)。“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能力。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①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③。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辛弃疾收复中原的主张,始终不被南宋朝廷采纳。他一直担任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无法施展北伐的抱负。四十岁那年,暮春时节,他调任湖南转运副使,同僚置酒为他饯行,他写了这首词。②长门事:西汉的陈皇后因招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佳期”却迟迟未到。③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小题1:“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此部分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抒写对春天的追问和要求,表达了作者的?之情。(2分)
小题2: 作者说“闲愁最苦”。从全词看,“闲愁”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最苦”?(4分)
小题3:词的下片提及“长门事”,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惜春。2分
小题2:闲愁:不在其位(担任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却思抗金,报国无门而产生的压抑愁闷思想和情绪。(2分)最苦:想抗敌但是又不能去抗敌;想倾诉,却又无法直言,无处倾诉,苦闷至极。(2分)
小题3: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喻自己的不受朝廷重用的失意,两者有相似之处;(1分)借用典故,表述典雅委婉。(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句子“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抒写了对春天的追求和要求,体现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小题2:辛弃疾本是一位满怀壮志,时刻准备抗金的英雄,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偏安江南,无心收复失地,于是任命辛弃疾担任一些远离战事的闲官。这对于辛弃疾来说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非常的压抑。最痛苦的就是想抗敌去收复失地却不能,况且还无法对人倾诉。
小题3:也说明他非常痛苦。《长门赋》陈皇后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却没有实现愿望。这里借陈皇后的事情比喻自己不能实现自己抗金收复失地的愿望,借用这个典故,委婉典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óu。万兜鍪:千军万马。
(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答:?
(2)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参考答案:⑴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⑵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