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5分)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众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苇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释: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
③苇箔:帐幔和帘子。
小题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分)
小题2:本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表现思想感情方面有何效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生活苦寒(1分)。十月边疆气候恶劣,官军衣单身寒,苦等军衣不来,夜冷难眠,苦寒难受(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对比(1分)。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对比(1分),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1分)。(答“反衬”,分析有理也可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迟迟不来,不仅士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特点:生活苦寒
小题2: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僧衰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此外,达官贵人之所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成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只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且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①
清?王士禛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②,沉沉③大泽乡。颍川汤沐④尽,空羡夥颐王⑤。
【注】①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②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③沉沉:茂盛。④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⑤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
小题1:概括诗歌前两联的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
小题2:赏析颈联中“寂寂”“沉沉”二词的巧妙之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1分),颔联写草原广袤苍绿,鹰隼振翅竟使云气飞扬,此联表面写景,实则暗写傅公劲健勇猛、挟带雄风之状(1分),蕴含了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2分)。
小题2:“寂寂”为“寂寥、冷清”之意,这里形容傅公旧里“寂寂”无闻,冷冷清清(1分),“沉沉”为“茂盛”之意,这里形容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1分),诗人运用叠词将傅公与陈胜死后衰荣的迥然不同相对比(1分),更衬托出傅公命运之冤屈可悲,抒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内容概括和情感分析的题目,概括要简单的复述前脸局的内容,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表情达意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标题中的“吊颍川侯傅公”可见之中的“尊重和敬仰”,诗中的“平芜莽苍”“云气飞扬”可见豪迈之情。
小题2: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有“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一般都要“炼意”,叠音字的作用主要有“摹形”“拟声”和“强调情感“,此题应是强调情感,犹如《声声慢》中叠音字,中要突出内心的悲慨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清】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1)赏析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中“又”字的妙处。答:? ?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鉴赏本词。
答:?
参考答案:(1)“又”说明离家不止一次,又与后面的“曾”相照应,说明这是旧地重游。曾经在这里与亲友折柳送别,现在旅途中又经过此地,往日分别的情景自然如在眼前重现,心头不觉涌上一番愁绪。
(2)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中在抒情,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人善于借景抒情,用“衰草”“雁声”“西风”“寒雨”等意象组成一幅凄清、肃杀、苍茫的清秋图景,烘托了离情别绪和行旅之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小题1:诗词上片中的“堪恨西风吹世换”语意双关,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请说说下片中诗句“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变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亡命天涯(2分)
小题2: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迷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之悲(2分)。(关键词到位即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首先要整体感知诗歌大体内容,然后反复品读诗句,从中找出关键词进行品析。“堪恨西风吹世换”语意双关,在分析时,要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抓住“西风”和“落天涯”来展开联想和想象,既要从表面的恨西风,也要从它的比喻意“落天涯”即因为南宋灭亡使自己亡命天涯这个角度来分析。
小题2:此题要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分析,渲染景物的气氛,是为了衬托作者的思想情感。“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以“南雁、明月、芦花”渲染了一种单调、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亡国和飘零之悲痛。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是诗人常用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技巧,答题时,要结合着这一技巧来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小题1:本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边塞景象。(4分)
小题2:精练是王昌龄七绝的一大特点,本诗第三句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本诗最后一句用典,作者借汉喻唐想表达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了边塞防线荒凉艰苦的环境: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青海湖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
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概括特点2分、描述画面2分)
小题1:此句是边塞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黄沙”二字既是实景,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一点1分)
小题1:表现了守边将士们立
誓破敌的斗志和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必胜信心。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