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9 23:15: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5分)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众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苇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释: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
③苇箔:帐幔和帘子。
小题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分)
小题2:本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表现思想感情方面有何效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生活苦寒(1分)。十月边疆气候恶劣,官军衣单身寒,苦等军衣不来,夜冷难眠,苦寒难受(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对比(1分)。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对比(1分),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1分)。(答“反衬”,分析有理也可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迟迟不来,不仅士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特点:生活苦寒
小题2: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僧衰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此外,达官贵人之所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成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只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且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①
清?王士禛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②,沉沉③大泽乡。颍川汤沐④尽,空羡夥颐王⑤。
【注】①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②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③沉沉:茂盛。④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⑤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
小题1:概括诗歌前两联的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
小题2:赏析颈联中“寂寂”“沉沉”二词的巧妙之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1分),颔联写草原广袤苍绿,鹰隼振翅竟使云气飞扬,此联表面写景,实则暗写傅公劲健勇猛、挟带雄风之状(1分),蕴含了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2分)。
小题2:“寂寂”为“寂寥、冷清”之意,这里形容傅公旧里“寂寂”无闻,冷冷清清(1分),“沉沉”为“茂盛”之意,这里形容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1分),诗人运用叠词将傅公与陈胜死后衰荣的迥然不同相对比(1分),更衬托出傅公命运之冤屈可悲,抒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内容概括和情感分析的题目,概括要简单的复述前脸局的内容,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表情达意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标题中的“吊颍川侯傅公”可见之中的“尊重和敬仰”,诗中的“平芜莽苍”“云气飞扬”可见豪迈之情。
小题2: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有“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一般都要“炼意”,叠音字的作用主要有“摹形”“拟声”和“强调情感“,此题应是强调情感,犹如《声声慢》中叠音字,中要突出内心的悲慨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清】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1)赏析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中“又”字的妙处。答:? ?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鉴赏本词。
答:?


参考答案:(1)“又”说明离家不止一次,又与后面的“曾”相照应,说明这是旧地重游。曾经在这里与亲友折柳送别,现在旅途中又经过此地,往日分别的情景自然如在眼前重现,心头不觉涌上一番愁绪。
(2)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中在抒情,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人善于借景抒情,用“衰草”“雁声”“西风”“寒雨”等意象组成一幅凄清、肃杀、苍茫的清秋图景,烘托了离情别绪和行旅之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小题1:诗词上片中的“堪恨西风吹世换”语意双关,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请说说下片中诗句“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变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亡命天涯(2分)
小题2: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迷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之悲(2分)。(关键词到位即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首先要整体感知诗歌大体内容,然后反复品读诗句,从中找出关键词进行品析。“堪恨西风吹世换”语意双关,在分析时,要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抓住“西风”和“落天涯”来展开联想和想象,既要从表面的恨西风,也要从它的比喻意“落天涯”即因为南宋灭亡使自己亡命天涯这个角度来分析。
小题2:此题要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分析,渲染景物的气氛,是为了衬托作者的思想情感。“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以“南雁、明月、芦花”渲染了一种单调、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亡国和飘零之悲痛。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是诗人常用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技巧,答题时,要结合着这一技巧来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小题1:本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边塞景象。(4分)
小题2:精练是王昌龄七绝的一大特点,本诗第三句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本诗最后一句用典,作者借汉喻唐想表达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了边塞防线荒凉艰苦的环境: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青海湖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概括特点2分、描述画面2分)
小题1:此句是边塞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黄沙”二字既是实景,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一点1分)
小题1:表现了守边将士们立誓破敌的斗志和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必胜信心。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