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咏物诗,然后回答问题。
双双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作者在描写燕子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首先要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而且通篇进行了描写,可谓形神俱备,最后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回答:一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二是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来描写。显得非常自然,毫不斧凿,达到形神俱备,尽态极妍的最佳境界,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本题解析:春分刚过,双燕便穿过重幕,飞回到尘封冷落的旧巢。扑闪着翅膀打算住下,还挤进巢里试了试地位,可端详起华丽的房梁屋顶有点陌生,它俩又犯起疑心来,那细声软语呢喃个不休的亲亲密密模样,看着可着实可爱可怜。商量停当,双燕便轻快地拂过花梢,张开尾剪碎花影,去春雨滋润的花径叨衔巢泥,顺便还比试了一番谁的贴地飞行显得轻盈俊俏。玩累了,天也晚了,它俩穿花度柳,飞回香巢,睡得甜甜美美、稳稳实实。又一个双栖双宿的美好春天。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小题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答:
【小题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同是读《长恨歌》的感慨,可感慨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帝王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小题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对于浴血奋战的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的死却哀恸万分,两相比较,增强了对唐玄宗批判谴责的力量。
本题解析:
【小题1】两首诗的语言都比较质朴,字面意思理解起来没有难度。问题是诗歌的言外之意要读出来,第一首诗,“自是君王不动心”显然是对君王的谴责,第二首诗“泪比长生殿上多”显然有批评作者不知道去怜悯吟唱普通百姓痛苦的意思。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较明晰,要明确指出来,同时要结合原诗分析器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意对即可)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赋得自君之出塞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处处减清辉。
注:“机”,指织布机。
小题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只答“思妇形象”得2分)
小题1: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手法2分,内容理解1分,艺术效果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欲与元八卜邻①,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卜邻,即选择做邻居。②《后汉书·逸民传》:“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后因以“墙东”指隐居之地。
1.白居易很想和元八结邻而居,乃作这首七律诗相赠,在诗中他讲了哪些理由呢?试简要列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简要鉴赏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理由有:①彼此知心,兴趣相投;②结邻而居,可共赏明月,共沐春风;③若想“安居”,必当“择邻”;④一旦结邻,终身常见,后代也永远和睦相处。
2.妙处有:①此句驰骋想象,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充满诗情画意;②景,属虚构;情,却真挚。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对结邻的无限期待之情;③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十四个字构造出优哉游哉、和睦美好的境界;④用典巧妙自然,恰到好处。“三径”,语出“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指代隐士居住的处所。“绿杨”一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达欲与元氏卜邻之意。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